第5版:艺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文物·考古
  标题导航
“剧院要保持自己独特的风格”
“中国制造”《俄狄浦斯王》
话剧《立春》圆绿色中国梦
中戏青年团队打造《开心晚宴》
芭蕾舞剧《吉赛尔》将入津门
惊鸿一瞥最难拍
拉丁歌王胡里奥:70岁,生活每日如新




 中国文化报 >  2013-04-04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惊鸿一瞥最难拍

    忽  忽

    “我看到一半,听到后面相机咔嚓咔嚓一片响声,就知道这些照片完了,没法看。”在观看完一场舞美华丽、舞蹈动作难度很大的舞剧时,摄影师张先生发出这样的感慨。

    张先生说,当“戳”在剧场最后一排的摄影记者们不约而同地举起相机,拍摄那个“看上去很美”的场面时,“我就知道那些人都是外行”。

    我们平时看各剧院的演出宣传和网站、纸媒的报道,剧照是观众与演出“第一次亲密接触”的直观媒介,能否让人一见倾心,“定妆照”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对同一部舞台作品的呈现上,不同的摄影师会选取不同的场景、人物、角度拍摄,时机的选择、画面的构成,一直是摄影师们自恃反映技术水准的关键问题。

    舞剧、话剧、交响乐等不同的艺术门类,对剧照拍摄的要求也迥然不同。以舞剧为例,剧照拍摄是选择难度系数最大的动作瞬间,还是选择动作整齐壮观的群舞,抑或是某个电光灯影交汇的惊鸿一瞥?又比如话剧,演员的肢体语言没有舞剧那么丰富,演员主要靠服装、造型来撑起视觉“场面”,剧情发展则主要依赖相机难以捕捉到的台词,拍摄话剧剧照因此比以肢体呈现剧情的舞剧有了更大的难度。音乐会的剧照更是对摄影师艺术造诣的考验,由于没有剧情引导拍摄,全凭摄影师对作品情绪起落、离合悲欣的了解和把握,因此音乐会剧照的好坏,便成了常人眼里最难界定的一环。

    如是就出现了演出现场,不知剧情的摄影师,在一群配角登台时,对着台上一通猛拍,或者对无关紧要的一场戏投入了过多不必要的关注。还有音乐会现场,不明就里的摄影师不管乐章进行到哪个阶段,只要看到指挥和乐队一齐动作,就咔嚓咔嚓连拍数张。

    诚然,剧照首先要讲究视觉美感,从某种程度上说,视觉美感一定是通过艺术手段的起承转合,由一台剧目或音乐会的高潮拍摄而来的。比如芭蕾舞剧《天鹅湖》、《红色娘子军》等作品,最经典的永远是那几个动作,剧照拍了几十年,怎么拍都无法超越那几个经典造型。在拍摄音乐会时,并非乐队都在拉琴吹管时拍摄的就是成功剧照。据业内人士介绍,拉二胡或小提琴的,总有一个“黄金分割”的姿势,当弓弦推拉到琴身某个部位时,乐师的肘部动作看上去最为“饱满”。而要掌握这个时机,应略懂一些乐理知识,且对乐章有一定熟悉度。

    由此看来,拍摄剧照前,建议摄影师先深入了解剧目的创作背景、情感基调、剧情发展等情况,再进行拍摄,最好先仔细观看一遍演出,找出最佳拍摄场景和时机,在观看第二遍的时候拍摄。当然,这个要求对于这个快餐时代有些过于奢侈了,因为很多摄影师忙着走穴,这些剧照拍摄者,急促赶场而来,对着台上咔嚓几下应付了事,又匆匆赶赴下一个场子而去,拍出的剧照质量可想而知。看来,剧照不仅是个技术活,还是个工夫活儿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