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文汇·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美术文化周刊头版

第2版
特别关注

第3版
视野
  标题导航
墨点无多泪点多
以图叙史
不仅仅是一场展览




 中国文化报 >  2018-09-23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仅仅是一场展览
——“青未了·山东省高等学校美术院系应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品牌建设五周年成果简述

    “青未了”五周年学术研讨会嘉宾合影

2014年至2018年,不知不觉间,“青未了——山东省高等学校美术院系应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以下简称“青未了”)已然走过了五个年头。这个由山东省文化厅、教育厅联合主办,山东美术馆与省内各高校美术院系共同承办的年度常设展览品牌,坚持立足公益、发现新人的基本诉求,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取得了相当的社会影响。

    不断完善的品牌项目

    “青未了”品牌创建于2014年,初期围绕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水粉、壁画·综合材料六大专业进行。活动由山东省文化厅和山东省教育厅统一行文至各高校组织发动、集体报送,山东美术馆收件评审、展览展示、宣传推广、收藏研究、长期跟踪,每年安排两个月的展期进行展览展示。

    为综合展示山东全省高校的教育教学成果,以期在连续的展示、评比、交流、思考中拉动各校、各地方的教学与创作,逐渐减少差距,从第三届“青未了”开始,展览组织委员会对报送办法做出了调整,由各高校自由报送,改为各高校美术院系按照一定比例,首先进行内部初筛再行报送。这既保证了各美术院系公平参与展览的权利,充分调动了各地院校尤其是非专业地方院校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保证了申报作品的基本质量。在六大专业基础上,将陶艺和视觉传达纳入展评项目,进一步提升了展览的覆盖面。同时,由原来指定评委进行评审改为建立由全省42所高校推荐的182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组成的评委专家库。初评、终评通过随机抽取评委评选的方式进行,极大提高展览的公平性、权威性。

    第四届“青未了”延续了第三届的基本模式,同时在专家库的建设上做出了更好的补充。进一步将高校之外如画院、美协等机构的高水平专家囊括其中,建成了由243名成员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水粉、壁画·综合材料、视觉传达、陶艺八大专业专家在内的专家库,进一步健全了展览的遴选机制。

    为完善青年美术人才发展的良好机制,鼓励青年人突破创新,第五届“青未了”调整了奖项设计,增设“新创意奖”和“新语言奖”。“新创意奖”鼓励作者表现当下的生活状态,作品在立意、构思、主题、观念上有前瞻性的想法;“新语言奖”鼓励作者在艺术技巧和语言表现力上进行突破。此举旨在鼓励新锐,提倡当代探索和新语言的运用,鼓励年轻人的创新精神。

    可以说,五年的发展历程,“青未了”一直处在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中。思考、实践、观察,再思考、再实践、再观察,策划、组织、参选种类和评审奖励机制等方面做出的每一项调整,都更具明确的引导和促进作用,都使得“青未了”的品牌效应更加凸显。

    展览展示带动提升教学

    经此展览,原本属于学校总结展示的事,变成了在全省各界公众面前评比汇报的事;原本属于学生毕业创作、完成作业的事,变成了个体艺术家面向社会展示自我,证明自己所学、所思确有价值的事。从第一届的仓促应战,到第二届的有备而来,到第三届的有序呈现,第四、第五届的稳步攀升,“青未了”对高校美术教学思路的转变和青年学子由学生到艺术家的社会身份认定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尤其是作为山东各高校美术毕业展的重装升级版,“青未了”在省域范围内统一组织、集中展示的基本模式,在山东美术教育圈内激起了涟漪,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教学的改进和提高。

    “青未了”设立之前,除个别专业院校外,山东省绝大多数院校的毕业展很难得到足够的社会关注。“青未了”的横空出现,为各大院校搭建了一个同等演艺、竞技的平台。各高校充分意识到,他们能够在展览展示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比较,从中梳理和反思自身在教学中的不足,总结未来美术教学和创作的核心要点,从而对教学进行调整,提升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水平。

    山师大美术学院已经将“青未了”年度展览作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形成任务,分配到专业、教师,自新学期就开始在教学中实施。每届展出后,都会做总结,了解专业教学在全省教学中的位次,入选作品的数量、质量。

    除了学院重视,各位教师也将评比结果作为教学的重要检验标准,许多院校教师自动做计划,走访专家学者,进行课题攻关,提出每一年度的目标与方向,改变艺术表达的方式与理念。德州学院作为地区院校,围绕着“青未了”活动提出“以赛促教、以展带学”的方针,让教师在教学与方向上进行调整,让学生有“作品意识”。烟台、威海、枣庄、潍坊、淄博等地院校都做出了适时调整,找到了因地制宜的方法步骤,扬长避短,成效显著。

    不仅仅做一场展览

    “青未了”不仅仅是一场展览。综合展示、反哺教学、培养青年艺术家的同时,活动的主要组织方——山东美术馆还组织了大量针对艺术家、优秀作品、典型经验的宣传推广;对优秀作品进行了配套收藏,并且藏品的利用率很高;对杰出青年艺术家建立了长期的跟踪培养机制,邀请他们参加美术馆的各项活动,并对他们的发展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

    山东美术馆在组织“青未了”展览的同时也进行了相应的收藏计划,并积极策划藏品进行巡展,充分发挥展览的成果价值。目前,“青未了”的藏品已被多项国家级、省级展览借展175件次。很多院校主动邀请“青未了”藏品展到其院校展出,期望更好地带动自身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今后,山东美术馆将继续利用巡展的形式,加大巡展的频次,将“青未了”作品到更多院校进行分层、分专业、分课题展示。

    人才的发现、培养始终是展览项目的重点所在。关注和优化青年艺术生态,突出前瞻性目光是山东美术馆一直以来的主张。作为一个具有学术性、推介性和延展性的展览,通过评审和奖励机制,挖掘出具有潜力的青年美术人才,为他们颁奖、举办展览不是最终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山东美术馆持续跟踪入选作者的创作状态,激励他们探索创新,组织理论教学、专题讲座、写生采风,并在展览、宣传推广、艺术交流等活动中提供扶持,为他们在成长、成才的路上添砖加瓦,助力山东美术人才队伍建设和美术事业发展。从历届“青未了”展览选拔出来的青年艺术家来看,他们或通过“青未了”专业平台交流互动,拓宽了视域,提高了自我,或通过专家的肯定坚定了创作方向,在全国美术领域秀出自己的艺术成果,或以“青未了”展览为契机,寻求到了更好的艺术创作之路……

    以“青未了”为实施载体,山东美术馆将更好地创新策展方式、展示内容和组织形式,找准教学触点、扩充展览内涵和辐射面,推动形成品牌集合点,持续追踪典型作者的艺术探索路径,汇聚各方的努力,让青年的力量在这里交汇,思想的锐角在这里闪光。

    (作者郭振宇系山东美术馆收藏部主任)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