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美术周刊

第2版

第3版
  标题导航
烁烁油色,如何画写江南?
邂逅一场“解构绘画的激越实验”
线:传承与发展
来自教师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文化报 >  2019-05-26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来自教师的探索与实践
——华东师大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在北京展出

    温州风景写生(油画) 50×65厘米 1987年 汪志杰

    本报记者 李百灵

    5月18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和北京时代美术馆承办,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策展的“风起海上——2019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在北京时代美术馆开展。

    本次展览为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最大规模的教师作品进京展,参展艺术家以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职一线授课教师为主体,以“风”“起”“海”“上”4个板块,展出42位老、中、青三代教师的作品约150件,作品涵盖油画、中国画、书法、雕塑、装置、新媒体等多个门类,作品时间跨度长达40年。

    其中,在“风”这一板块以表现绘画为主,呈现了周长江、陈心懋、谭根雄、张晓凌、宋晓峰、蔡广斌、张方白、王远等13位教师的作品,其中周长江的抽象油画作品《互补11.4》《魏风晋气》等,色彩饱满,画面大开大合,充满艺术张力;陈心懋的“游园惊梦”系列通过布局章法、黑白效果、造型及笔墨技法,表达出对于传统的“中国审美”核心,以及其现当代转型的思考;蔡广斌的水墨作品则将影像与水墨并置,从而强调视觉感官的真实与精神化联想,使影像部分与水墨部分实现了气韵通透的效果。在“起”板块汇聚了韦天瑜、王艺、王凯、梁卫洲、沈也、朱杰军等14位教师的新媒体装置类作品,展现了艺术家们在传统资源的优化、新观念的构建、不同形态的艺术跨界融合、新材料开拓等方面的思考和实践。“海”和“上”两个板块则分别呈现了教师们在写实绘画和书法篆刻两个领域的创作成果,如作为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系首任主任,汪志杰在写实油画、水彩画方面均有建树;张嵩祖的木刻版画则在人物刻画方面功力深厚,此次展出的《大桥畅想》《贺绿汀像》等,将人物的面容和神态刻画得十分到位,充分展现了木刻版画的艺术感染力。

    张晓凌表示,“风起海上”这一展览全方位展现了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即面向未来探索未知领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贺信中表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虽是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中最年轻的成员,但在办学定位上注重以海派文化兼容创新的精神为基,以发展新时代中国当代形态的美术为己任,教师的艺术探索具有广阔的全球视野,充满了时代意识,在语言风格上呈现出饱满的文化激情和严肃的学理追求,展现出蓬勃的学术生机,相信这将有助于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走向特色道路。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感叹,此次展览使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新风吹到了北京。他表示,在新时代坚持文化自信,文化兴、文艺兴是大家切实感受到的。华东师大美术学院在短短两年中,就组织一线教师进京办展,这是一种自信的体现。各位参展的老师有自己的定位、方向、特色,因为他们作品的风格形式、理念观念等都不相同。能够在展览当中看到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能感受到华东师大美术学院的老师们立足中华文明的历史,开放、包容的姿态。

    本次展览分为作品展览和学术论坛两个部分。展览开幕前,20余位专家围绕“新时代美育的定位与价值”“当代艺术的跨文化创作取向”“现实的观照与阅读”“美术的培根铸魂功能”等主题召开学术研讨会,进一步解读与挖掘传统美术教育的当代性转化,生发出美术发展“培根铸魂”的新思路。

    本次展览以思考“华东师大美院美育定位”的问题意识为导向、以“思想和观念的交流”“现实的观照和现场的阅读”以及“超当代”为展陈目的,提出如何以原创性为起点,重新建构归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如何把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当代性转换;艺术如何通过和科技革命的结合,找到一种当代的样式3个诉求,从美育的角度思考与实践,探求传统文化的当代性转换,为艺术家带来一种启发、一阵新风。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