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旅·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文化财富周刊头版

第2版
特别策划

第3版
特别策划
  标题导航
房车旅游:一个移动着的家
变废为宝,拓展云冈旅游产业链条
到青普文化行馆享文化好休闲
“心氧氧去南漳”




 中国文化报 >  2019-08-24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变废为宝,拓展云冈旅游产业链条

    用煤矿废旧机具和洗煤罐创作的雕塑——“镇北大将军”

    □□王焕伟 斯加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近几年来,当地把旧石废料和工矿废弃设备化作质感凝重的人文景观,拓展、延伸旅游产业链,丰富景区文化内涵。

    云冈石窟是1500年前营造的一座佛教艺术宝库,它以整座山为材料,成就了旷世奇观。云冈旅游区管委会主任、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说,石头变艺术、自然变人文的创意是从开凿云冈石窟的北魏匠人身上得到了启发和灵感。“北魏开凿云冈石窟,采用减法凿挖斩掉了半座山体,那些废料到哪里去了?我们在云冈古河坝、山顶寺院遗址,甚至在北魏墓葬中发现了云冈石雕的大量艺术造型,当年开窟所剩的山石全部被用于都城建设和生活、艺术再创造。”张焯说。

    2009年3月,云冈石窟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启动时,云冈石窟研究院否定了用青砖墙建设景区围墙的方案,提出与云冈最为和谐的石墙设计方案:大胆利用339道路改线工程的开山废石作为材料,按照传统方法砌筑,修筑了云冈石窟后山的砂岩围墙,赢得了一致好评。

    在建设办公院周围挡土墙时,云冈石窟研究院在注重实现功能性的同时,更加强调体现历史文化与生态环保双重意义。于是,一个大胆的设想被付诸行动,那就是利用废旧石块、废弃水泥混凝土块,再造质感凝重的文化建筑,再现古人的环保理念。从大同近郊路边拉回废弃水泥路面的混凝土石块,从倒闭工厂捡回曾经围砌烟囱的弧形石块,又收集利用云冈工程剩余的玄武岩青石板,经过切割、拼接,进行墙面艺术性组合,一处充满历史韵味又新颖典雅的围墙——云冈文化墙全新展现。

    云冈文化墙环绕云冈石窟研究院,给人以古拙、质朴之感;又由于石块的有序排列与石板的随机镶嵌,以及半圆柱体非等分设置,实现了方与圆结合、规律与变异结合、固定与灵活交织,赋予了墙体建筑艺术之美;还由于石板实际是碑板,现已雕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月下云冈记》等碑记,随着书法或图案雕刻的增加,其文化内涵逐步深化与体现,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墙。

    文化墙砌成后,云冈人进一步思考,是否能够应用于更大建筑范围,于是又设计建造出了监控房等石质房屋。用云冈工程废弃石板和河卵石点缀地面,呈现出八卦之形,寓传统文化于环保性建筑中,使云冈石窟这座“北魏历史博物馆”,展现出现代文艺的崭新气象。

    “很多人说我是拾破烂的。”张焯笑着说。但在他的眼里,世界上的万物没有纯粹的废物,废物放对了地方,精心设计后,就会有一个崭新的面貌,一个高层次的形象展现出来。“我们大量使用废弃材料,是想提醒世人,万物皆有妙用,请勿暴殄天物。”张焯说。

    大同是个工业城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技术改造升级,相当数量工矿企业的设备遭废弃。张焯认为,这些工业遗产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遗存,也是城市的一种特殊语言、特殊的历史记忆。云冈石窟利用工业遗产的特性,通过创造性转化,一大批老物件儿又焕发了新的生命。

    用煤矿风筒、绞车轮改造的冰激凌售卖亭;用洗煤机罐、卷扬机筒、传动轴和废木料创作的铁木雕塑;用旧石材、旧金属修建的云冈国家测量标志;北山停车场利用废弃城雕改造而成的凤凰归昌群雕……浓浓的怀旧色彩,引发许多游客对逝去岁月的思恋。“这些作品用艺术的思考与表达、浓郁的人文关怀,让云冈石窟具有文化和历史教育意义,极大丰富了云冈的文化内涵。”张焯认为,利用建筑废料、废弃石材和矿山废钢铁机具打造景观艺术作品,与开凿云冈石窟的先辈们循环利用自然资源的理念是一脉相传的。从这一角度来讲,其传承的正是云冈文化。

    “艺术化地废物利用,拓展了云冈旅游的产业链条,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融合,成功构建起跨越多个部门的旅游产业链,构筑了云冈旅游产业的价值体系,促进了云冈区域内整体功能的提升与转型。”云冈景区变废为宝的艺术创意和化腐朽为神奇的精彩之举亦得到了业内文物、质检专家的高度评价。

    据悉,云冈景区扩建完成9年来,游客和收入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游客在景区的逗留时间,也由过去的1小时增加到3小时以上。是什么留住了游人的脚步?张焯回答得很干脆:“靠的正是不断增加的云冈景区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