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若姝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作为黄河入海的最后一站,山东省近年来深入挖掘、阐释、弘扬黄河文化。如今,历史上数次泛滥成灾的黄河,正成为造福齐鲁大地的幸福河。
母亲河塑造城市气韵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坐拥碧海蓝天的青岛,其实是座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城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47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1%,远低于世界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绝对缺水标准。“一盆水洗完菜拖地板,拖完地板再冲厕所”的场景曾在几代青岛人记忆中留下深刻烙印。
“我从小就知道青岛缺水。”64岁的青岛自行车厂退休职工薛义新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青岛市区采用供给制用水,居民每人每月限定只能使用半吨水。而在农村地区,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只能喝盐碱地下的苦咸水。“长期饮用这种水,牙齿都发黄了。”胶州李哥庄镇村民王景慈说。
事实上,饱受缺水之苦的不止青岛。“山东省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左右,但要养育全国7%的人口,灌溉全国6%的耕地和支撑全国9%的经济总量。”山东省调水中心主任刘长军介绍,为解决水资源更为紧缺的胶东地区用水问题,“引黄济青”工程于1989年11月25日正式建成通水。30年来,该工程累计引水94.09亿立方米,配水79.2亿立方米,为胶东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缺水的日子远去了,节水的观念却永远烙在了青岛群众的心里。青岛水务管理局副局长贺如泓说,近年来,青岛以节水为核心,不断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每年结合城市节水周、节水主题论坛讲座、“节水进校园”等形式开展节水宣传活动,同时把工程建设和水生态水文化建设统筹推进,建成大沽河流域、西海岸新区两大重点示范区和11个标志性重点示范工程,规划了大沽河博物馆等一批河道博物馆,着重以水来展示城市文化底蕴。“黄河水是青岛群众的救命水,青岛人对黄河水的感情很深。珍惜水、善待水、与水和谐相处的观念已经融入到青岛的发展中。”贺如泓介绍,目前,青岛市区年节水量超过1亿立方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去年底,青岛还通过了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
守护精神文化家园
因河而生,因水而兴。在山东,黄河是经济繁华之源,也是文化繁荣之基。黄河催生了璀璨夺目的齐鲁文化,黄河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儒家文化、泰山文化、运河文化、海洋文化、泉水文化等在此融合发展。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山东各地不断加强对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深入挖掘和阐释其中蕴含的时代价值,为社会发展凝聚精神力量。
济南自古有“泉城”之称,全市辖区共有出露泉水645处,其中,以“天下第一泉”趵突泉最负盛名。“没有泉,济南就没有灵魂。”济南市城乡水务局办公室副主任唐瑞钦说,依靠黄河水,一度停喷的趵突泉自2003年复涌至今,持续喷涌16年。为更好地守护城市灵魂,济南正通过开展重点渗漏带生态修复规划设计、遗产要素整治规划设计、文物考古与保护、泉水核心景观区遗产要素挖掘和保护以及举办泉水文化景观城市联盟会议、推动遗产立法、筹建城市书房等工作,加快推进“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请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持续探索泉水文化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和谐发展。
“这里听得见泉水叮咚,也看得见一城山色”。唐瑞钦介绍,以泉水文化为依托,济南还将着手建设一批24小时“泉水书房”,着力打造一座充满书香味的儒雅之城。目前,一处坐落在百花洲畔、占地300平方米的“泉水书房”已经开始纳客。书房内设有水流状的凳子、泉水喷涌状的桌灯,书架上满是关于泉水及济南历史的书籍,供读者细细品味。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济南新的文化地标。
文旅融合助推高质量发展
黄河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水利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山东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借力文化和旅游元素,赋能产业转型升级,让黄河水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黄河三角洲核心城市东营,拥有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三大世界级旅游资源。其中最负盛名的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依托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建,共有鸟类368种。这里是黄河入海的地方,也是鸟类的“国际机场”,每年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东营市水务局副局长张兆印表示,东营正着力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目前,该市正在建设的天鹅湖城市湿地项目,规划总面积100平方公里,将打造集蓄洪、生态、旅游、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城市湿地景区,为全域旅游增添新动力。
在传统农业大市德州,水利工程的文化和旅游元素还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从去年起,作为德州两条生命线之一的李家岸灌区在升级改造过程中,加强水利景观与水文化建设,探索出“建设一个水利工程、美化一片周边环境、塑造一个现代景区”的水利工程建管结合新模式。谈及灌区变化,李家岸灌区运行维护发展中心主任王利民说:“比如牛角店节制闸用‘鼎’的样式美化外观,灌区地上总干渠建成了一条绿色生态走廊,吸引了周边村民前来休闲纳凉、打鼓唱戏。此外,休闲广场上的大屏幕除了发布水情信息,还播放红色电影,供村民欣赏。昔日的普通灌区,如今成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