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专 题
  标题导航
祝福北京 加油奥运
百年梦圆
2008北京奥运重大文化活动再掀高潮
第二十九届奥运会隆重开幕
《公孙子都》:现代昆剧“阳刚戏”的代表作
百家横议
昔日霍家大院 今朝奥运人家
人文奥运




 中国文化报 >  2008-08-09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昔日霍家大院 今朝奥运人家
本报记者 林瑞华

  “我们这个‘家’就是为奥运会准备的,从去年9月开始收拾,前不久才弄利落,这都是妈妈的主意,那天(西城区)旅游局局长把‘奥运人家’的青花瓷盘发到我们手里时,妈妈别提多高兴了。”北京市西城区旧鼓楼大街前马厂胡同的一个四合院里,主人王克俊与记者的言谈间充满了喜悦。

  北京的每一条胡同、每一个四合院都有自己的故事。王克俊家的四合院接待过许多前来参观的客人,这两天已经有一些奥运客人陆续入住了,“昨天刚来了两位法国客人,他们非常喜欢住在这里。”王克俊说,这个四合院是她今年已经八十高龄的母亲年少时生活过的地方,“文革”期间这里成了大杂院,真正还到她们手里,不过是2004年的事儿。

  “这个院子一直是请人帮着照看的,我去年从山东师范大学退休后,妈妈就非拉着我回到这里。听说政府要搞‘奥运人家’项目,妈妈拿出了自己用来养老的20万元钱,大兴土木了一把,把院子收拾成现在这个样子。”王克俊说。

  这个地处北京中轴线、距钟鼓楼不远的幽静小院,一派雕梁画栋,天棚、鱼缸、石榴树成了这个四合院的“三宝”。院子里陈列着的两样老物件儿十分抢眼,这就是主人从什刹海边上淘来的洋车和轿子。王克俊说:“这辆洋车刚买回来时破得不行,一推就叮叮当当往下掉东西,现在收拾好了,都能上路了!前些天电视台还借去拍节目呢。”

  正说着,王克俊的母亲李秀实穿着一袭旗袍笑盈盈地走了过来,说起自家的四合院,老太太仿佛又一下子走进历史,陷入了回忆。“打我姥爷那辈儿就住这儿了,那会儿家里可热闹了,姥爷、姥姥,还有舅舅、舅妈。总忘不了小时候姥姥在炕上哄我睡觉的样子。唉,真是满院子的回忆啊!”

  李老太对记者说,家里人前些年都住在济南,这个院子就闲置着,但一直舍不得出租。去年偶然听说“奥运人家”的评选活动,母女俩商量后决定提出申请。李老太说:“这个院子算得上饱经沧桑了,我做梦也没想到隔了半个多世纪还能回到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更没想到我这把年纪还能赶上奥运盛世。以前总有人来参观,都夸这院子好,有中国文化特色。那就不如再拾掇拾掇,让外国客人也来看看咱家的这个宅子,这可是百年不遇的好机会啊!”

  决定申请“奥运人家”称号以后,王克俊根据妈妈的回忆定做了一批老家具,刻意还原了当年家里的陈设,每个房间又都配备了卫生间,安装了中央空调,还有电视机和上网接口。客人可以随时享用厨房,也可以跟她们一起做中国饭。为了能与奥运来客们交流,她还学了些英语,连80岁的老母亲都学了些日常会话。今年刚刚大学毕业的王克俊的儿子王恒的英语不错,就在四合院里跟着姥姥和妈妈做一些接待工作。记者采访的当口,四合院里来了两位美国记者和两位来自我国台湾的参观者,都是王恒忙前忙后地接待。在王恒给记者的名片上,赫然写着“京霍四合院”的字样,“霍”是李老太姥爷的姓氏。

  一个百年老宅,因为北京奥运会而焕发了青春,也凝聚了李老太一家祖孙三代对百年奥运的浓浓期盼。从这个老宅,一直向南是钟鼓楼、景山、故宫,一直向北是“鸟巢”和“水立方”。这个宅子,连接起的恰好是北京的昨天与明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