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华南记者 林金华 宾 阳
编者按:近年来,东莞文化建设大胆创新、科学发展,取得显著成果。实践的成果总是以理论的先导为基础的,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吴维保提出了“文化的内容是知识,文化的本质是精神,文化的手段是艺术”的文化三段论,文化与城市、文化与经济、文化与老百姓的“文化零距离”三说。从全国角度看,尽管东莞文化建设的实践成果与中央提出的要求还有差距,但纵观该市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不得不说,正是基层文化工作者求真务实与大胆创新以及执政者以民为本的方略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发展注入了良性动力。
在谷歌引擎里输入“东莞文化”,共搜索到103万个相关网页,这或许可以说明东莞这座城市的文化和它的经济一样受到广泛关注。
20多年前,一些人称香港是“文化沙漠”,没过几年,这个叫法落到了深圳头上。到了20世纪末,东莞也被带上了这顶“荆棘之冠”。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民间社会这一评说,东莞决策层因势利导,引导社会各界参与讨论东莞应该如何提高城市的竞争力?讨论的结果认为: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也最缺乏竞争力!
大背景催生文化零距离构想
经过这场大讨论后,东莞的执政者备感压力,改革开放30年,尽管东莞经济发展创造了奇迹,但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尚欠和谐。
结合东莞的实际,2001年,东莞市委、市政府把建设文化新城确立为重要的发展战略目标,这使得东莞文化工作由过去的部门工作上升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全局性工作。不仅如此,文化新城建设目标和要求的明确,也为东莞文化提供了科学发展的路径。在这个背景下,全市上下对文化新城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化,为文化工作提供了思想保证;全市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支撑;全市文化发展的丰硕成果,为今后文化进步提供了现实基础。
2007年,东莞市委、市政府又明确指出:继续推进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的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发展特色文化品牌,打造文化新城,增强东莞文化竞争力。今后5年,要实现文化事业繁荣,让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进入转型时期的东莞,其对文化的尊重,已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方向。正是认识到这一点,东莞顺势而为,将发展机遇转化为发展动力,探索文化发展新路,提出文化零距离构想,实施文化零距离战略,促进文化发展大跨越。
“三段论”为建设注入活力
“文化的内容是知识,文化的本质是精神,文化的手段是艺术”,这三段极富哲理的论断,是东莞市文化局有关负责人从文化工作的实际出发总结出来的。而此后东莞的文化新城建设,“三段论”就成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法宝。
2001年5月,东莞确立了新的城市定位:现代制造业名城、文化新城、生态绿城。这3个宏图大略以空间的合力改变着东莞城市的基因,而“文化新城”城市概念的提出,也让东莞文化大盘整迎来了全新的契机。东莞的决策者及时调整了文化发展战略——以实施学习型城市创建工程、现代市民塑造工程、城市亲和力强化工程、城市文化品牌打造工程、城市现代传媒工程“五大工程”为抓手,努力把东莞建设成为文化观念先进、文化个性突出、文化教育发达、文化设施一流、文化精品纷呈、文化氛围浓郁的文化新城。
7年过去了,时间和变化有力印证了这个战略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这让东莞的文化人意识到,文化工作不仅仅是唱歌跳舞搞活动,而是要走向主战场,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一个人有没有文化,首先看他有没有知识。一个民族的文化怎样,从这个民族的精神可以得到反映。而艺术创作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个地区,甚至一个民族的影响力。”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吴维保表示,文化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的问题。
由农村向城市转变是一个质变,是一个飞跃。在这个过程中,所面临的最根本问题也是人的问题。东莞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经济上取得了长足进步,群众的生活明显改善,由此也带来了人的追求和人的素质需要不断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的问题。比如说,此前的东莞出现了不读书、不经商、不务工、不劳动的“四不青年”,也出现了很多群众无所事事整天打麻将的现象。这个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东莞社会一部分成员价值观失衡、人生追求和生活方向迷茫的问题。这就需要大力弘扬东莞的良风美俗,传承东莞世代相传的勤劳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用鲜活的、物化的课堂来教育广大市民,通过文化的潜移默化,真正使农民变为市民。
城市化的标志不在于路有多宽,楼有多高,环境有多美,它的根本标志就在于农民是不是真正变成了市民,整个社会群体是不是真正形成了现代生活方式,是不是有了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
“零距离”打造文化新格局
在东莞,建设“文化三城”是实现文化与人民群众零距离的途径。从2002年开始,东莞就开始启动“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的“文化三城”工程建设。在图书馆之城建设方面,东莞市抓好镇街图书馆建馆。(下转第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