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少瑜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证明,当人均GDP在1000美元至5000美元时,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制造、加工和传统服务业;当人均GDP在5000美元至10000美元之间,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科技创新、创意产业、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产业。2006年底,广东人均GDP达3509美元,珠三角地区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预示着广东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已提高到42.23%,这表明广东正迎来产业高端化时代。根据产业发展的周期理论,一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一般会经历萌芽期、高速成长期、稳定增长期和成熟期。广东文化产业经过8年的发展,在总体上已从突破探索走向常规发展,从萌芽期进入高速成长期,开始汇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流。
如何更加清醒地认识广东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透析文化产业进入高速成长期中应关注的主要问题,研究制定适合广东省情的发展策略,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问题:新战略需求和重点
对策:转变产业发展方式,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以创新性为本质特征的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一是以独立的产业形态存在;二是渗透到传统文化产业,扩大其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延长其生命周期和产业链,将文化创意资源转化为文化经济成果,提升产业自身的附加值。
从广东省的产业特点来看,文化资源相对不足,而实体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相对发达。在目前产业急需升级的前提下,应认清和顺应这一趋势特点,抓住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给文化产业带来的机遇,推动文化产业与信息、网络技术的结合。鉴于此,在广东进入产业高端化时代,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应作新的调整,文化创意产业应成为广东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战略需求和新战略重点。
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刷新了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演变趋势,在其各个环节都表现出区别于传统文化产业的明显特点。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体特点上,主要体现集文化、科技和经济于一体,横向跨越性、高附加值性和知识产权性。根据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产生与发展的新理论——“截层理论”和“引信理论”,文化创意产业产生与发展的两条重要路径是“产业的创意化”和“创意的产业化”。
目前,广东省政府正计划把创意产业作为一种促进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和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竞争优势、发展后劲的新兴产业形态予以大力发展。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从发展趋势看,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重点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制定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优惠政策;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扶持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打造一批实力雄厚、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使之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器;推进科学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优化升级步伐;整合优质资源,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形成一批富有活力的优势企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和知名品牌,提升广东的文化实力和文化形象;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参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分工体系,扩大广东文化在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
问题:“业态建设”滞后
对策:强化“业态建设”,
力促规模出效益
发展文化产业要关注其“聚集”的特征。目前,广东各地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在已有一定企业集聚和产业基础上,设立文化产业园区,如荔湾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肇庆端砚文化村、云浮国际石艺城、深圳怡景动漫画产业基地、伊泰莲娜首饰文化产业园、阳美玉雕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二是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原有老工业建筑等旧建筑改建扩建改造成的文化产业园区,如深圳田面创意设计之都、广州信义·国际会馆、佛山创意产业园、深圳世纪工艺品文化广场等;三是在政府的导向或支持下重新建设一个新文化产业园区,如文化星城——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园、南方文化产业园、深圳汉玉雕塑产业园、TCL(广州)文化产业基地、中国原创宇航鼠(潮州)动漫文化产业园等。
如果说产业园区是筑巢引凤的“形态建设”,那么启动产业服务功能和产业链的打造延伸就是“业态建设”。产业园区发展成败取决于产业园区的定位准确和服务功能建设上,而现时文化产业园区多重“形态建设”而轻“业态建设”,这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是可以理解的,但在文化产业进入高速成长期时,产业园区的“业态建设”应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也就是说产业园区建设应从注重“形态建设”转变为“形态建设”与“业态建设”并举。
以文化产业园区带动集群发展是实施产业集群战略的主要形式。根据国内外产业集群演变发展过程,园区集群发展一般归结为3个阶段:“孵化器”阶段、“强化聚集”阶段、“成熟转移”阶段。目前,广东已建或规划待建的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水平仅属于第一阶段,且还多只重“形态建设”而轻“业态建设”。强化产业园区“业态建设”,提升产业园区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抓”,即抓特色、抓规划、抓产业、抓协作,落实到“五个聚焦”,即聚焦政策、聚焦载体、聚焦项目、聚焦团体和聚焦品牌。其中,聚焦载体就是为充分发挥载体经济效应,通过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改善提高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引导区域导向性文化产业类企业向产业园区聚焦,同时引导现代服务业类企业进入产业园区,为导向性文化产业进行功能配套服务。“十一五”期间,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主体产业园区,每个主体产业园区要形成1至3个主打产业。到“十一五”末期,每个产业园区的主打产业集聚程度达到80%。
问题:政府的角色定位
对策:找准角色定位,推动
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决定了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功能。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我们以往更多地关注政府、市场及其关系,而忽视了社会的功能与作用,并以政府作为家长的身份直接介入,干预、处理大量事务,这种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日益显露其与市场机制的不协调。到目前为止,广东省体现为社会缺位、市场错位和政府越位等现象。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功能转换和进一步寻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时期。因此,对广东来说,最为亟待明确和解决的问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施政必须首先准确定位自己充当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行使什么职能,力争做到“在其位,谋其政”,而不是错位、越位和缺位。
政府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首先必须明确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定位,进而明确其在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中所应具备的功能,这样才能坚持与时俱进,依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宏观政策,根据形势新要求进行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导向和指导,实现对文化产业战略目标、发展预测、总量控制、重大结构优化、文化生产力布局规划、风险预警等方向的宏观调控。根据在支持产业发展中政府的管理者、协调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定位,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的功能应主要体现在产业引导、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上。
首先,政府要有把文化产业作为重点产业的意识。在产业布局、产业升级、招商引资、鼓励民间投资时,突出文化产业的重点地位,引导产业结构优化整合,引导投资方向和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与过度竞争,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要构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为文化企业发展的突破和快速发展创造条件,强化导向,构筑平台,疏通渠道,提供服务。其次,政府要有效发挥公共服务作用,从注重提供“硬件”公共服务为主向提供“硬件”和“软件”公共服务并举转变。第三,政府要注重发挥市场监管作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主要应保持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要对文化产业相关的市场环境营造和维护进行管理,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评价制度。整合相关社会资源,力争在广东建立全国文化产权和产品交易中心,进一步开放文化资本市场,形成汇集文化资源、资产、产权、资本的流通机制、环境和平台,降低文化产品交易成本,实现文化产品的价值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