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九版)
城市进程中文化缺位之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大的变化之一是城市化的急剧推进,而作为城市化的一种结果,城市的崛起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和生活世界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来自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的戴锦华在题为《城市空间:历史的记忆与葬埋》的发言中,从北京的798艺术工厂区入手,分几个角度讨论了记述中国巨变的城市空间。她认为,“城市中国”潮流造就的一批新兴城市,其发展过程是以压缩所有历史空间为代价的,这种高度的时空压缩同时又是创造性的毁灭,把所有独特的东西都抹去了,导致似乎在任何一个城市,都可觅得雷同的风景。“当我们在这样的城市中试图寻找历史的书写、历史的记忆,被资本之手抹去所有空间印痕的时候,发现的只是一片空白,随之而来的是茫然无措,是找不到故国家园的无力感,这不是我们想要的城市文化。”
同济大学郭春林教授对此颇为赞同,他用讲座中的经历印证了戴锦华的说法,“外国人到上海去,尤其在上海滩、南京路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我们生在上海的人觉得没有家的感觉,这个城市不属于我们,我们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他认为,在这样一个现实境遇中,知识分子的使命就是对城市传统文化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升华,以此来浸润和充盈人们焦渴的心灵。
北京大学洪子诚教授尤其强调保留历史景观对城市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他认为,每一座城市在进行文化建设时都应该做好历史脉络的传承,要尽可能留住城市发展壮大过程中值得纪念的点滴瞬间,让城市的人文精神与经济发展共存,这样才能打造优质的城市文明。
城市文化应多元化发展
文化焦虑背后折射出的是“城市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城市主体意识的缺失,面对传统中国与全球化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国城市文化将何去何从?对此,与会的学者们结合自身专业领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看法。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结合上海城市化过程,提出城市建设要走出“千人一面”的城市趋同怪圈。他批评说,飞速的城市化进程正如洪水猛兽般侵蚀着上海中西合璧的独特人文内核,现在上海的高楼太多了,一茬接一茬,就像农民下秧苗一样,水泥已成为森林。中国式造城运动,在帮助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城市雷同的问题。如果把这种城市文化作为一个城市人文象征的话,是很值得质疑的。香港中文大学马杰伟教授则从跨国文化的生产与本土化角度阐释了城市,他借用“工厂”一词,既实指工厂生产的空间,亦作现代视觉与时尚生产的借喻,以标示今天时尚生活在城市中国如何被生产、传播、消费,及学习、风格化地展现了城市文化的多元面目。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罗岗多年来专注于城市文化的考察与研究,他以四川都江堰的重新规划选址为案例,讨论了城市发展的人文困境。罗岗认为,当前面临的主要情况就是文化研究面临着对城市的改造和城市自身文化传统方面的冲突。“我们各种各样的经验,怎么样才能带入到和城市经验相遇的过程中来产生一个互动和对话。在这个基础上,作为城市文化研究才能打开它的空间,城市文化研究的用途才可以在这个角度上面发挥出来。”他表示,由于城市在发展中存在历史、地域、文化传统等方面差异,所呈现的面貌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对于建造国际化大都市的共同想象,使得许多城市的文化特征呈现出趋同情况。“如何在借鉴世界先进城市的文化经验与保留自己的城市文化传统之间寻求平衡,呈现出自身独特的城市风格,是未来的‘城市中国’在发展中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