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苹
我们之所以将流传于北京密云地区的“蔡家洼五音大鼓”与之前文献记载和目前尚在北京南郊大兴区再城营村存留的“五音大鼓”形式区分开来,认定为一个独立的曲种形式,是依据其所采用的唱腔曲调和伴奏乐器包括演出体制等等的各不相同。
据《中国曲艺志》“河北卷”和“北京卷”的相关记载,“五音大鼓”是京东大鼓分衍出来的一支。京东大鼓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域,有着不同的称谓,如先后有京东怯大鼓、四平调大鼓、平谷调大鼓、乐亭大鼓等十几个名称。“五音大鼓”的表演形式,是一人双手分持鼓楗和简板击节演唱,另有一人采用大三弦专职伴奏。演唱使用的基本唱腔曲调是[四平调]。
“蔡家洼五音大鼓”形成的时间大约在清代,它的表演形式,为一人双手分持鼓楗和简板(竹木板和金属板交替使用)击节“说唱”, 另有四人分持三弦、四胡、扬琴和瓦琴专司伴奏。其中瓦琴为其他类型的“五音大鼓”所没有,属特有乐器。唱腔音乐的体裁属板腔体,唱词的基本格式为七字上下句体。通过实地的调查与采访发现,艺人主要使用[四平调]、[奉调]、二性板、柳子板和[慢口梅花]等唱腔曲调表演。还有所谓的“悲调”和“小口落腔”等唱腔,实为[四平调]变化而成的相对稳定的“色彩性”或“功能性”唱腔。这些唱腔曲调以[四平调]的使用最为广泛,可用于叙述和说明,也可变化运用以表现各种不同的情绪。
北京南郊大兴区再城营村保留的一支“五音大鼓”形式,与“蔡家洼五音大鼓”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但再城营村的“五音大鼓”作为“北京琴书”的直接源头即前身,与“蔡家洼五音大鼓”明显有别:再城营村“五音大鼓”的基本唱腔曲调是[四平调],而“蔡家洼五音大鼓”的唱腔曲调,除了[四平调],还有[奉调]、二性板、柳子板和[慢口梅花]等多种唱腔曲调以及板式和色彩上的衍生变化,包括拥有“悲调”和“小口落腔”等色彩性与功能性的唱腔形式。由此可以确认:“五音大鼓”只是采用一个基本曲调即[四平调]演唱,而“蔡家洼五音大鼓”虽然可能是由“五音大鼓”衍生而成,却在原来的基础上已经大大丰富了自身的形态内涵,具有从唱腔曲调到伴奏乐器、再到唱腔结构方式与审美表现功能等多方面的质的飞跃,同时具有了“说书”和“唱曲”即“鼓书”和“唱曲”的双重审美特质。它所使用瓦琴伴奏的独特存在和由五个人合作表演的演出体制,均将它与相类的“鼓书”或“鼓曲”形式包括邻近地区留存的大兴再城营“五音大鼓”等明显区分了开来,完全属于一个独立的曲艺品种。
厘定“蔡家洼五音大鼓”独立的曲种地位,意义不只是完善有关曲艺品种的知识体系,在当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下,也有助于通过重新审视并认定这个新发现的老曲种的身份价值,更加科学地进行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