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头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3版
读书/副刊

第4版
采风/副刊
  标题导航
三个“翻番”与五个“前所未有”
首届中国农民歌会滁州开幕
龙愁丽向艺研院赠宫田雅之代表作
“我与改革开放30年”征文启事
《抗震救灾主题展览图集》出版发行
中国文化报社招聘启事
开阔视野 提高认识 推动工作




 中国文化报 >  2008-11-11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个“翻番”与五个“前所未有”
——改革使江苏省演艺集团充满活力

  本报记者 徐 涟

  继歌舞音画《茉莉花》香飘京城后,11月5日晚,现代京剧《飘逸的红纱巾》又以浪漫的诗情打动了首都观众。演出结束后,李洁等全体演员一起高唱《新四军军歌》,台上台下歌声、掌声相互呼应。演出现场的动人情景,展示出江苏省京剧院全体演职员工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改制后的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的活力。

  “改革实践充分证明了体制出观念,观念出机制,机制出人才,人才出效益。只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创新,以市场为导向,文艺院团就能真正转变为新型市场主体,在文化市场和产业化发展中成为真正的主角。”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顾欣充满自信地说。

  从事业到企业的艰难转身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文化体制改革也日益提到了议事日程。各地文艺院团在积极探索开拓市场的有效途径,却屡屡碰到了难以突破的各种难题,举步维艰。

  2001年9月28日,江苏省委、省政府根据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要求,将原省文化厅所属的省京剧院、歌舞剧院、昆剧院、锡剧团、扬剧团、人民艺术剧院以及省人民剧场、演出公司合并组建了江苏艺术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两块牌子,一套班子)。2005年1月,在中央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集团公司整体转企改制,实行全员身份置换,实现由事企合一向企业产权结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的转变,核销江苏省演艺集团及下属院团原来的事业编制。

  对于长期以来习惯于事业单位编制的文艺院团来说,这是极其艰难的一步。作为改革的带头人,顾欣以扎实细致的工作,开始了转企改制的一系列工作。

  为了最大程度地解放艺术生产力,出人出戏出效益,形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集团公司从深层次上对旧有的人事、分配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建立有利于调动艺术家和演职人员积极性,符合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的用人和分配制度。在人事制度改革上,全员一律实行聘任制,打破了职称终身制;在分配制度改革上,依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存量不减,增量拉开。科学合理的用人和分配制度进一步焕发了员工的创业热情,改革将艺术生产各要素充分激活。

  7年的改革与发展,经过资源整合,结构调整,江苏省演艺集团公司涵盖12个艺术种类,拥有11个院团、1个舞美中心、1个演艺学院、3个剧场、3家全资公司、5家控股公司、5家参股公司。

  体制转变带来三个“翻番”

  改革激发活力。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集团公司在短短7年时间里实现了收入翻番、效益翻番、资本翻番,用数据验证了改革的成果:

  收入翻番。2005年转企改制当年,集团公司便实现了演出场次和演出收入以及演职员人均年收入的较大幅度增长。与改制前相比,截至2007年底,人均年收入由1.68万元增至4.6万元;演出场次由1736场增至3761场;经营收入由760.66万元增至4939万元。2008年,在雨雪冰冻、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下,集团公司仍保持了演出场次的持续增长,仅1月至9月就达到了3011场,比2007年同期增长26%。

  效益翻番。集团公司改制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艺术效益、人才效益全面提升。以江苏省昆剧院为例,改制后,艺术舞台空前繁荣,演出场次由原来的几十场上升到2007年的388场,实现了天天有演出。

  资本翻番。由于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吸引了诸多民营企业及战略投资者纷纷投身文化产业。2006年3月,集团公司联合多家民营企业成立了江苏演艺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跨地域、跨行业的资本联合,充分显现出“集群效应”,极大地提高了集团公司的综合实力。新成立的股份公司注册资本较集团公司原有资本翻了十番,正以“演艺产业化,产业立体化”的理念,全力开发打造文化产业。

  7年来,集团公司取得了良好业绩,凭借改革注入的活力,按照文化产业链模式,整合资源,实行整体转企改制,打造新型市场主体,建立企业化模式,进行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创新艺术生产经营理念,走上了产业化发展道路。

  观念转变带来五个“前所未有”

  江苏省演艺集团公司大力推进艺术生产经营理念的转变——变被动为主动、变作品为产品、变剧目为项目、变政绩为业绩。通过市场化运营,产业化操作,多元化融资,促使政府受益、观众受益、演员受益、院团受益。顾欣用5个“前所未有”概括了江苏省演艺集团的突出业绩:

  第一,文化产业建设投资规模之大、项目之多、涉及领域之广前所未有。改制后,由集团公司与江苏演艺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多家国际知名文化企业共同投资,打造江苏创意文化产业基地。第二,精品剧目创作力度前所未有。集团公司运用“主流化、国际化、时尚化”的艺术生产理念打造了多部文化艺术精品,有数十部艺术精品相继获得国家级和省级重要奖项。第三,公益性文化服务的传播力度前所未有。集团公司每年为社会提供演出3500场以上,其中下农村、基层的公益性演出平均每年1500余场,而今年1月至9月,文艺惠民演出场次就达到1943场。未来5年,集团公司将在省内开展6500场次的公益演出,享受文艺惠民服务的人次将达到4500万以上。第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步伐和力度前所未有。2007年,集团公司文化交流出访项目近40项,与2006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35%。第五,人才引进及培养扶持力度前所未有。树立“为我所用”的新型人才观,确立全新人才管理机制,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高学历人才前来应聘,为集团公司进一步调整知识结构,在全国范围内的“融智”开创了新局面。

  “我们当然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但7年的改革历程使我们相信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只要敢于迈开步子走出去,就能够找到一片属于我们的新天地!”顾欣如是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