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头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统一思想 坚定信心 为促进经济平稳
较快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中国海盐博物馆开馆
为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建言献策
青岛拓展渠道扩大《中国文化报》覆盖面
推动文化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我们始终心怀感谢 感激 感恩




 中国文化报 >  2008-11-22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们始终心怀感谢 感激 感恩
——访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

  本报记者 崔成泉 周志军

  汶川大地震中,四川文化系统遭受了严重损失。半年后,四川文化重建工作进展如何?为此,记者采访了在北京进行公务活动的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

  记者:在汶川大地震6个月后采访您,我们想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作为一位承载灾区文化重建职责的官员,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您经过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郑晓幸:心路历程就是情感历程,坦率地说,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但有两点是非常明确的:第一,地震发生后,灾区人民和我们的子弟兵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坚持、坚韧、坚守和坚强的决然态度,充分说明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直接指挥下,在全国人民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灾区人民半年的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灾区已由地震之初的满目疮痍,转化为目前的满目生机。第二,经过这样一场自然灾难和灾后的救援、重建,作为四川人,我们始终心怀感谢、感激、感恩。借此机会,我代表四川省文化系统的同事们向全国文化工作者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谢忱!

  记者:据了解,地震后的第二天,您就奔赴灾区了解文化系统的灾情,并在半年内近20次深入灾区考察,可否概括地介绍一下四川省文化系统的受损情况?

  郑晓幸: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据统计,仅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直接经济损失就达25.49亿元,其中7个县文化馆、4个县图书馆、5个影剧院(剧场)、41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整体垮塌;33个县文化馆、26个县图书馆、41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5个剧团、51个影剧院(剧场)遭到损毁。

  在文化遗产方面,有20个市(州)的1060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3处)、1839件可移动文物和44处文博机构的办公地点、库房遭受不同程度的损毁;1110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被毁;上万份珍贵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被破坏;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11个民俗博物馆严重受损;绵竹年画等142个传习所严重损毁;羌族聚集区大部分城镇民居建筑和一些代表性非物质文化承载体倒塌,北川、汶川、茂县和理县4个羌文化核心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大部分被掩埋。

  此外,全省还有150余家重点文化产业单位和1.1万余个文化经营场所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因灾大面积停业的有13个县,直接损失达21.87亿元。可以说,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

  记者:半年来,四川省文化系统都开展了哪些恢复重建工作,目前进展情况如何?

  郑晓幸:地震发生后,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统一指挥下,文化部门及时在灾区组织实施了文化抚慰工程,大力开展“重建精神家园·文化安民行动”。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大批有关抗震救灾题材的各类文艺作品和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全省各级文艺表演团体在灾区开展各类文艺演出850余场次,其中省直属文艺团体和艺术院校开展赈灾义演和慰问演出197场,7支文化小分队随省委、省政府慰问团深入灾区慰问抗震救灾部队官兵,向51个受灾县赠送51辆公益电影流动放映专用车和491套数字电影放映设备,为灾区集中安置点购买了10万场电影放映场次。

  目前,已建集中安置点文化服务站780个,提供流动图书18万余册,开展巡回艺术展览1200余场。编制完成剑阁觉苑寺、广元皇泽寺摩崖造像、平武报恩寺、江油云岩寺等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抢险维修方案。启动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绵竹年画博物馆等建设项目,以及羌年、蜀锦、剑南春等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得到初步恢复。

  记者:冬天降临,下一步灾区的文化重建有哪些积极举措和安排?

  郑晓幸:我们将本着对灾区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对历史负责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遵照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确保灾区文化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实施。我认为有3个原则必须充分认识。第一,要克服重重困难,积极恢复重建文化基础设施等硬件,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第二,抢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保证中华民族的文脉不至断裂。第三,充分发挥“文化如水”“沁入心灵”的优势——用文艺作品坚定灾区群众自强不息、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决心;用文化活动舒缓焦虑、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用文化服务调节情绪、抚慰心灵、疏导心理、安定人心。要实施好3项工程,即:以文化恢复重建工作为重点,加快实施文化安民工程;以文化惠民为重点,加快实施文化乐民工程;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为重点,加快实施文化富民工程。

  灾难只能撕裂大地,却不能改变我们发展的决心。我们将继续提速四川文化建设,高质量地完成灾区文化重建工作,推进四川文化又好又快发展,建设西部文化强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