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文化2008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张继钢谈京剧《赤壁》
以舞蹈的名义
张艺谋:深入武夷山 赶制“大红袍”
不想与《日出》说再见
花40元到国家大剧院听交响乐
中国爱乐奏响《安魂曲》纪念卡拉扬百年诞辰
《奥涅金》踮起了脚尖




 中国文化报 >  2008-11-22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奥涅金》踮起了脚尖

  牛 帅

  继2007年合作之后,中央芭蕾舞团再次携手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历时近两个月,推出世界著名芭蕾编导大师约翰·克兰科的代表作品《奥涅金》。12月19日至22日,《奥涅金》将在北京天桥剧场连演5场。

  芭蕾舞剧《奥涅金》根据俄罗斯伟大文学家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改编,这部诗体小说反映了19世纪20年代俄国的社会生活,真实地表现了那一时代俄国青年的苦闷、探求和觉醒,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别林斯基把它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人民性的作品”。正是这部不朽名作,激发出了芭蕾舞大师克兰科创作的灵感。

  这部汇聚了普希金、柴可夫斯基和克兰科三位大师的作品可谓星光熠熠。自1965年创作完成之后,《奥涅金》成为了约翰·克兰科作品中最精美的一部。克兰科选取了普希金原著中的一系列场面,着重刻画了塔吉雅娜的天真纯洁和奥涅金的轻佻虚伪、玩世不恭的性格。这是一部兼具交响芭蕾和戏剧芭蕾两派长处的舞剧。戏剧结构严谨清晰,舞蹈编排新颖,与音乐水乳交融,以古典芭蕾作为全剧的主要表现手段。克兰科版本的《奥涅金》甚至被称为上世纪最动人的芭蕾之一。有人评论:“仅此一部作品,便足可树立克兰科的大师地位。”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在《奥涅金》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舞剧编曲柯特·海因茨·施托尔策没有搬用柴可夫斯基的同名歌剧的乐曲,而是根据主要人物性格的特点和剧情发展的要求,以柴可夫斯基《四季》组曲和部分钢琴独奏,配以必要和声,连缀成有别于一般芭蕾舞曲结构原理的大型舞曲。它比柴氏那些经典舞曲更趋室内化。他严格遵循了音乐在芭蕾舞中的从属地位,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音乐对舞蹈所起的能动而有力的衬托作用。

  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艺术总监里德·安德森曾先后三次来到中芭排练《奥涅金》,他对于中央芭蕾舞团两年间的飞速变化惊叹不已:“能够迅速将《罗密欧与朱丽叶》演绎到这样境界的剧团只有中芭,甚至让我不得不很快回到中国,马上进行《奥涅金》的排练,来追赶这些可爱演员成长的速度。”

  正如独特的“奥涅金诗节”(每节十四行,根据固定排列的韵脚连接)洗练流畅、富有节奏感的文字一样,中央芭蕾舞团也将会以诗歌般的清新和节奏,演绎梦幻《奥涅金》。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