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映日江花别样红
精神三聚氰胺也该有人管
诗词歌赋赞中华
推动乡镇文化站建设
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申报公告
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升国旗仪式迎接新年
国家图书馆馆长迎接新年首批读者




 中国文化报 >  2009-01-02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映日江花别样红
——蓬勃发展的武汉市文化事业

  本报通讯员 杨家鸣 杨天平

  近年来,武汉文化事业如繁花盛开,欣欣向荣。—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展示出武汉独特的文化形象;—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成为人们心目中亮眼的星;—大批文化场馆的建设,给整个城市增添了风采。

  日前,一台名叫《吉庆街生活秀》的现代京剧在武汉都市剧场演火了,这是武汉京剧院根据池莉小说改编的大型创作京剧。全剧以吉庆街为背景,讲述了女主角来双扬因鸭脖子而衍生的—段情缘。地道的“汉味”题材、精彩的唱腔设计,不仅迷倒了江城戏迷,也让该剧在2008年11月举行的中国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举斩获金奖。近年来,武汉市文艺创作精品捷报频传。在2007年“八艺节”上,武汉专业剧目和群众文化两头“开花”,共获34项奖项;舞剧《筑城记》获文华大奖,儿童剧《柠檬黄的味道》、楚剧《三月茶香》获文华剧目奖, 舞蹈《直尕思得》、独唱《我哥回》获群星大奖。

  2008年,武汉人艺、武汉说唱团、武汉市艺术创作中心等院团相继推出《武大郎那些事儿》、《我爱疯人院》、《信了你的邪》等剧目,带给观众更多惊喜。在武汉市琴台大剧院,2008年全年上演精彩演出138场,引进了中国爱乐乐团、俄罗斯国家剧院芭蕾舞团等顶尖团队来汉演出。同期新开张的中南剧场,主攻话剧市场,先后引入《武林外传》、《今夜,WOMEN说相声》、《于无声处》等众多剧目,打造“看话剧,到中南剧场”的品牌。

  2007年11月24日晚,在深圳第七届全国杂技比赛现场,来自武汉杂技团的《飞人》凭借精湛的技巧和表演夺得比赛最高奖——文华金奖。这群“飞人”中有5位是年轻学员。而在第八届中国武汉杂技节上,这批学员又凭借《吊环顶技》摘得金奖。无独有偶,武汉人艺推出的新作《我爱疯人院》,其主创班底全是“80后”。《吉庆街生活秀》中玖玖的扮演者程亮,也是初登舞台的年轻演员。

  2000年,武汉市在奖励艺术人才的“江花奖”基础上,专门为18岁以下的新秀设立“艺蕾奖”,还先后选送艺术骨干赴北京、上海等地深造、观摩,开阔视野。

  引进“外援”,是武汉市人才机制的另—大手笔。2003年12月,武汉乐团首聘新加坡籍指挥家、大提琴演奏家刘鹏任音乐总监。随后,武汉歌舞剧院聘请美籍华人孙邦春出任院长……他们的加盟,不仅提高了武汉市文艺事业的实力,也为激发院团活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武汉市文化局制定《2008—2010年人才发展规划》,进—步拓宽引进优秀人才的“绿色通道”。

  2006年,武汉市正式启动“非遗”保护工作。目前,全市共有汉剧、楚剧、木兰传说、湖北评书、湖北大鼓、湖北小曲、武汉木雕船模、汉绣、汉阳高龙9项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14项入选省级“非遗”项目名录(含国家级),62项入选市级“非遗”项目名录(含国家级和省级),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大师陈伯华获汉剧艺术表演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文博事业稳步发展。武汉博物馆跻身全国首批8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行列。自2005年4月起,武汉市属博物馆在全国率先向大中小学生、军人、劳模、残障人士、70岁以上老人等群体免费开放。2007年年底,多所文博场馆向全社会免费开放。2008年3月,武汉市13家市属博物馆正式免费向社会开放。

  在汉水边、美丽的月湖旁,为举办“八艺节”而投入15.7亿元专门建造的琴台大剧院已成为武汉市标志性景观建筑。以“八艺节”为契机,武汉市共投入40多亿元,新建、维修和改造23处演出场馆,圆满完成了“八艺节”主会场的承办任务。同时“一团一场”决策的实施,使得武汉市艺术院团成功实施了空间布局大调整,八大艺术院团也各自拥有了自己的排练演出场馆。如今,琴台音乐厅、中山舰博物馆、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等全市重大工程建设正稳步推进,必将成为武汉市文化设施建设的新风景。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