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媛
深圳市龙岗区东邻惠州,南望香港,西接罗湖,北靠东莞,是深圳市面积最大的行政辖区。建区15年来,该区在全力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近几年来,龙岗区在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和深圳“文化立市”战略精神指引下,加快文化强区的建设步伐,着力促进文化和经济的融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呈现出和谐发展的格局。
龙岗文化中心作为该区最大的公益性文化设施,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和区文体局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开拓创新,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公益服务与产业经营双线灵活运行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新机制,通过在创新中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商养文,以文促商”的突围之路。
文化惠民
公益服务措施多元化
位于龙岗区中心城龙城广场东侧的龙岗文化中心,总投资5.5亿元,是一所多功能的综合场馆。中心占地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共有6个互相连通又相对独立的建筑区,拥有大剧院、音乐厅、文化馆、图书馆、书城、展览厅、影城等功能区域,并设有专门的生活服务楼,涵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经营、配套服务三大功能,能提供一站式的文化休闲服务,是市民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理想场所。这一由政府投资打造的大型公益项目,是目前深圳市功能最齐全的大型文化中心之一。
龙岗文化中心的领导班子深刻地认识到,政府巨资打造一流文化设施花的是纳税人的钱,要体现政府对公众的文化权益保障,就要充分发挥中心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应有的作用。龙岗文化中心不仅仅是一个建筑主体,还是龙岗区群众文化素质提高的大舞台。自2005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以来,该中心就作为龙岗区文化艺术展演的阵地和舞台,以演出、展览、讲座等多种形式,实现了群众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在推动龙岗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龙岗文化中心拥有近45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其中篮球场3个,占地近3000平方米,体育健身路径一个,占地100多平方米,还设有乒乓球台等市民休闲运动设施,广场免费向市民开放,每天都有成百上千名市民参加集体文化娱乐健身活动。
根据龙岗外来工居多、低收入人群占绝大多数的实际情况,中心积极倡导“文化惠民”的理念,拓展演出剧目的引进渠道,降低演出引进成本,从而大大降低了演出票价。此外,中心细分票价档次,提高低票价的座位比例,保障了不同层次市民的文化需求。为满足低收入人群的文化需求,影城设有5元专场,专门放映低票价、高品位的学生及外来建设者专场电影,重大节假日还为劳务工、劳模提供送票上门服务。同时,文化中心还采用“送电影下乡”的方式,在群众生活小区、工厂附近免费放映,极大地丰富了辖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龙岗文化中心展览厅在2008年先后举办了“丹青赞盛世”书画作品展、“科普大篷车”“大爱无疆——四川汶川大地震大型图片展览”“影像龙岗·摄影作品展”等十余场大型公益展览,有效地凝聚了文化中心的人气,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2008年,“人文龙岗,幸福爱家”2008龙岗迎新艺术季、李斯特国际钢琴音乐节、第四届文博会艺术节分会场2008深圳龙岗艺术季、“人文荟萃”深圳龙岗暑期文化系列活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龙岗建区15周年文化系列活动等5个大型文化系列活动的先后成功开展,为广大市民提供了精彩的文化大餐,丰富了龙岗市民的文化生活。同时,文化中心联合有关演出团体深入龙岗区各街道、社区开展公益慰问演出活动,还举办了公益讲座17场、公益展览8场,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提高了中心在市民中的影响力。
产业强区
市场经营突出品牌化
为积极响应深圳“文化立市”战略,推进龙岗文化强区建设,龙岗文化中心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以构建和谐龙岗为目标,确立了“政府指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运营原则,通过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拓宽文化的渗透面,走出了一条精品演出与市场运作同步发展之路,使文化中心真正成为促进龙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龙岗区文化产业经营的重要平台。
“以商养文,以文促商”,是龙岗文化中心良性运作的成功经验。中心对内挖潜盘活,增收节支;对外广开渠道,多元筹资,反哺文化事业发展,搭建起文化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平台。
龙岗文化中心在经营管理上采取专场演出与日常管理及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场地、设施资源,通过加大招商力度,盘活、利用好现有物业资源,成功引进了许多知名企业进驻。这些企业的进驻,不但完善了中心的配套服务功能,而且每年可为中心带来可观的、稳定的租金收入。同时,中心还通过合办晚会等多种形式,吸引各种社会资金融入到各项文化活动中,既实现了社会资金的有效利用,又提高了支持单位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了文化事业与社会企业的良性互动。另外,通过项目带动,中心还建立了租金收入、社会赞助、演出收入、营销收入、广告宣传收入、市场开发等多元筹资机制,实现了经营管理的效益最大化。
在演出模式上,龙岗文化中心认真研究精品剧目市场化运作方式,通过资源整合,积极推出规模更大、档次更高、声势更强、影响力更持久、品牌效应更明显、运行机制更市场化的演出模式。中心以“市民至上”的理念为指导,以市民文化需求和市场发展需求为原则,从剧目的引进抓起,规定精品剧目要符合市民口味,引进市民喜爱的、能够带来上座率的精品剧目。由于把好剧目引进关,同时全面落实与跟进后续的工作,龙岗文化中心推出的各项演出均受到了市民的热烈欢迎。中央民族歌舞团《多彩的家园》和中国国家话剧院《暗恋桃花源》的上演一度出现“爆棚”与“一票难求”的景象,便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据不完全统计, 自2005年开放以来,龙岗文化中心共举办各项活动800余次,在保障辖区居民实现文化权益的同时,通过招标、招商、合作与自主经营并举的运营方式,实现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兼容、物业管理与经营管理一体化的初期目标,有效地减轻了公共文体设施带给政府的财政负担,是深圳区级文化中心履行好“管”资产、“办”文化职能的首次成功尝试。中心因此连续两年荣获深圳市文化局授予的“深圳市文化系统十佳文化创新奖”,其公益服务与产业经营双线灵活运行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新机制,对公益性文化场所最大限度地服务群众、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索,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经验。
文化事业要公益也要市场
廖闽雁
改革开放30年积聚的物质财富、人民对精神生活的持续需求,为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何在日益市场化的社会环境中,保证公益性文化事业积极健康发展;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属性的定义下,如何有效率地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是当下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必须深入思考、形成清晰认识的问题。
文化不仅是推进经济增长的精神支柱,也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文化部部长蔡武所指出的:要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有专家也认为,公益性文化场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必须引入市场机制,这是因为在公共文化服务中除了公共产品,还需要大量的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作为补充,即便是公益性的、非赢利的,它也应该面对市场,采取产业化的运作方式。
“以商养文,以文促商”,是深圳市龙岗文化中心良性运作的成功经验。2005年7月1日,龙岗文化中心作为龙岗区最大的公益性文化设施正式启用。3年多来,该中心不断开拓创新,确立了“政府指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运营原则,广开渠道,多元筹资,反哺文化事业发展,搭建起文化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平台,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公益服务与产业经营双线灵活运行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新机制。
创造社会效益是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效益的重要经济保障。龙岗文化中心在经营管理上采取专场演出与日常管理及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场地、设施资源,通过加大招商力度,盘活、利用好现有物业资源,成功引进了许多知名企业进驻。这些企业的进驻,不但完善了中心的配套服务功能,而且每年可为中心带来可观的、稳定的租金收入。同时中心还通过合办晚会等多种形式,吸引各种社会资金融入到各项文化活动中,既实现了社会资金的有效利用,又提高了相关支持单位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为政府促进龙岗区文化事业的发展节省了一大笔资金,实现了文化事业与社会企业、政府相关单位的良性互动。良好的经济效益为中心开展各类公益性活动提供了活力,有效地减轻了公共文体设施带给政府的财政负担。
龙岗文化中心是深圳区级文化中心履行好“管”资产、“办”文化职能的首次成功尝试,其公益服务与产业经营双线灵活运行的成功经验说明,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二者可以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兼顾文化公益性和市场性,才能推动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龙岗将办2009迎春音乐会
1月6日,由深圳市龙岗区委、区政府和区委宣传部、区文体局主办,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区文化中心承办的“中国经典名曲2009龙岗迎春音乐会”将在龙岗文化中心大剧院奏响,届时,深圳交响乐团将为广大市民带来一场音乐饕餮盛宴。此次音乐会也将拉开2009年龙岗区文艺演出的序幕。
据悉,在2009龙岗迎春音乐会上,深圳交响乐团将带来数十个演奏曲目,包括充满节日喜庆气氛的《春节序曲》、《瑶族舞曲》,振奋人心的《红色娘子军》选曲,令人荡气回肠的民族管弦乐《茉莉花》、《紫竹调》等。国家一级演员徐杰、中国音乐学院女高音徐晶晶届时也将带来男女声独唱以及男女二重唱表演,演唱曲目都是我国传唱久远的经典曲目,诸如《举杯吧朋友》、《我爱你塞北的雪》、《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 (周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