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掌握网络文化的引领权
网络传播与文学的解放
网吧管理需要一些新思维
走向移动阅读的手机小说
从被动到主动




 中国文化报 >  2009-01-02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被动到主动
——改革开放30年群众文化之变化

  郑德彬 郑祖平

  改革开放30年,群众文化随着时代的步伐不停地改变着自己,基础设施不断加强,群文队伍更加壮大,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而最大的变化是人的思想的变化,人们参与文化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

  改革开放初期,文化活动基本上是行政指令式的,为了配合形势,政府文化部门组织一场演出活动,然后对文艺骨干分配任务,你演一个节目,他演一个节目,凑成一场晚会,每次活动基本上是同样几个人。你让我来我就来,属于被动型的。

  随着电视、晚会等各种文化元素介入,人们的视觉和精神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人们参与文化活动和自我表现的欲望日益强烈起来。社会上各种文化活动逐渐增多,文艺晚会也不仅限于配合中心的演出,各种专题的晚会、商业演出相继出现,各种艺术竞赛纷纷出笼,于是一大批具有艺术表现能力的男女老少,携着报名费、参赛费赶东赶西,参加各种演出比赛,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这一时期文化活动参加人数相当广泛,不仅限于几个文艺骨干。

  现在,文化生活可以说渗入到家家户户,村村落落。唱唱卡拉OK,跳跳健身舞,到处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艺术水平也不断地增加,展示表现的欲望也更强,单靠他人组织参与已满足不了人们的文化需求,自发组织的艺术团队越来越多,诸如腰鼓队、军鼓队、健美操队、合唱队、舞蹈队、龙灯队、以及美术、书法、摄影、文学的各种沙龙,如雨后春笋遍地生长。这为展现他们个人的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这种自我表现、自我参与的活动方式,更能体现群众文化的功能和目的。

  改革开放30年,群众文化从被动到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物质生活的丰富为群众文化提供了经济基础。富而思乐,穷则思变。改革开放初期,大家都一门心思解决温饱问题,改革开放30年,人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人们不再为吃饭穿衣发愁,而开始考虑怎样生活得更有质量,更有意思,更加考虑精神层面的问题,文化生活成了人们必不可少的选择。

  二是倡导精神文明为群众文化提供了动力。一直以来,我们党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倡导“五讲四美”,抓素质教育,表彰见义勇为,创建文明家庭、文明社区、文明乡村、文明单位,建设和谐社会等等。人们从封闭、僵化的状态中走出来,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真谛,文化生活成了群众人生修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是社会进步为群众文化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时势造英雄,环境改变人。良好的社会秩序让人感到心情舒畅,全身轻松;稳定的工作生活,使人感到心里踏实,精神愉悦;发达的科学技术,令人生活趋于方便快捷。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人们喜悦的情绪总是占多数,进行快乐的情感宣泄,需要群众文化这块阵地。

  改革开放30年,群众文化从被动到主动,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是我们群众文化工作所希望达到的一个目标,人们主动参与或举办文化活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群众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群众文化工作一定会越来越繁荣。

  征文

  我与改革开放30年

  征文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