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伴随着新年钟声的回响,不平凡的2008年渐渐远去。
在这一年里,四川汶川大地震让我们悲伤与铭记;北京奥运让我们感念和激昂。不仅如此,回首1978年以来的发展历程,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国富民强的愿景正在呈现。而记录这一切,对于媒体人来说,不仅意味着一种使命和责任,更意味着一种义务和担当。
为此,我们秉持记录和见证的立场,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期《文化产业周刊》上写下了这样的感言——“静默,为逝去的生命;致敬,向抗震一线的勇士;携手,为了灾区的救援和重建;我们的心,时刻与灾区人民息息相通”。同时,我们也为本报和其他媒体同仁能够在地震后第一时间赶赴灾区采访感到骄傲。在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我们编辑部的全体同仁共同完成了“奥运前夕,北京影像”的主题策划,以表达我们的激动之情。
当然,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以文化产业命名的周刊,职责所系,文化产业发展是我们关注和追踪的焦点。站在2008年与2009年的节点,我们对2008年的记录和报道有如下的总结和判断:
一个不能忽视和遗忘的叙事背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历程,在观念层面上,为2008年文化产业的发展铺就了朝霞般的底色。
众所周知,肇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步入了新的历史轨道。以1979年广州东方宾馆第一家营业性音乐茶座的诞生为标志,伴随着歌舞娱乐业的兴起和以流行时装、港台音乐为主体的文化消费形态的形成,文化市场以其特有的内在逻辑不断孕育和催生着文化产业形态的生成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有关文化产业和文化建设的观念革命也如影随形,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发展历程。
循着历史的轨迹,我们看到:从党的十四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到党的十六大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观点的提出,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有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以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等重要观点的论述,不仅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完成了由启蒙到认同、由行业到社会的观念性革命,而且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积累了实践经验,并提供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内在动力。
遵循这一背景,在2008年的采访和报道中,我们看到,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地区和县域,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许多地方党委和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日程。
就管理部门而言,为了推进新的文化业态的发展,早在2003年,文化部即以一种前瞻性和预见性的视野与工作魄力,积极参与和推动国产动漫及网络游戏的发展。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下,由文化部牵头联合其他部委,发布了《文化部关于扶持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与此相呼应,新闻出版部门有关加强书号等出版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开放民营出版机构等政策信息,为由来已久的图书出版业“二渠道”的合法化释放了强大的利好信号。特别是在2008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了有关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文件,为2009年乃至于今后5年的文化体制改革创造了可预期的发展空间。
作为这一政策的有力注解,2008年,在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方面,云南省率先在全国结束试点,开始全面推开;在河北承德,一些县域结合自身的区位和文化资源优势,积极谋划,开始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开发,而这种状况在江西、湖南、辽宁、内蒙古等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都有表现,这一切,在2008年的《文化产业周刊》中都留有印记。
因此,置身于30年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在2008年的时间节点上,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观念上和实践中,我们必须反复强调和坚定如下观点:在文化产品的功能性上,必须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在文化产品的评价标准上,努力坚持观众满意、市场认可的原则;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上,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必须充分认识到,作为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文化产业所具有的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特点,正在和必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多障碍需要跨越,还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
首先,我们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这一社会矛盾尚未解决;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践还难以为软实力建设提供必要的产业支撑。
其次,文化体制改革仍滞后于文化产业的发展现实。虽然中央层面不断有利好政策推出,但由于体制惯性等诸多原因,国有文化单位的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因此,真正给民营企业以国民待遇,加快推进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通过增量改革的方式盘活存量,强化市场主体之间的博弈,才能催生新型市场主体的诞生,才有可能实现改革的目标。也就是说,市场问题还要靠市场的方式解决,单纯采取利以诱之和保护的策略难以在根本上保证改革的深入和可持续性。因此,在2009年,政府如果能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性机遇,真正实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把文化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上,文化体制改革就能够成为以文化产业为横向坐标轴和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纵向坐标轴的坐标体系中的一根正向增长的曲线。
第三,市场经济诚信体系的缺失,无法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环境和背景支持。由于市场分割、行政准入壁垒一时还难以消除等现实原因,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在一定时期内,仍是一种美好的期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2009年度,政府亟须加快职能转变的改革,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对于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方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第四,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还难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践提供及时有力的支撑。不能否认,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文化产业发轫之初,正是我国一批人文学者,在法兰克福学派有关文化工业的批判理论中,敏锐地发现在后工业时代,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而这种经济形态与我国正在蓬勃发展的文化市场异曲同工。于是,在他们的传播下,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既有学术性也有实践性的独立的话语方式,开始逐步流传并被政府所接受。从这个层面上讲,他们居功至伟。
然而,曾几何时,随着文化产业实践的发展和一些地方政府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冲动,在整个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中,出现了某种程度悖离文化产业发展现实的不和谐现象。这种现象的一个突出特征便是各种论坛和展会过多过滥。特别是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学者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缺乏深入的学理分析和实证研究,却讲述着大而无用的空头理论,其后果之一便是一些地方被“忽悠”,制定了一些缺乏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成为无用的泡沫。
除此之外,个别没有真实学术身份却打着著名国际文化产业专家幌子的“洋学者”,也混迹于国内的各种论坛,从事项目淘金或项目掮客的工作。我们并不反对合理合法从事经营活动,但他们在讲坛上既讲不出国际上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又难以介绍出所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案例。这些不良现象虽非主流,但值得警惕。总之,目前的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界,确实面临着学术话语空洞和学术操守失范的双重危机。
一个跨年度的话题:尚未完结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为快步前行的我国文化产业投下了一个长长的阴影。
岁尾年初,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在为有些平淡的2008文化产业实践画上一个句号的同时,也为我们思考未来文化产业如何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事实上,在社会经济和文化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不仅是重大的经济事件,即便是社会事件同样会影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此,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本刊便联合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召开了“思考与前瞻,当前经济状况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研讨会。在这一年采访报道的基础上,对于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不揣浅陋做出这样一个判断:在一段时期内,金融危机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也许不是一个利好契机,甚至可能投下长长的阴影(当然,在主观上我们希望这个判断是错误的)。
理由如下:以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大萧条美国的电影业和1997年亚洲金融风波背景下韩国网游业的情况为论据,提出金融危机将给中国文化产业带来发展契机的观点,首先违背了目前农民占我国总人口61%的基本国情;其次,我国文化产业虽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整体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这种类比,违背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实;第三,与这种现实相呼应的是,我国的文化企业不论是国有还是民营还都较弱小,特别是众多的文化企业经营者还缺乏企业家的基本素质和精神,对文化产业作为一个经济形态的本质还缺乏深刻的领悟和理解。
在“走出去”的问题上,金融危机同样不是利好信息,当然,我们不排除个别企业能够趁此“良”机有所作为。但是,不论从我国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还是文化企业的竞争力的角度来看,都缺乏宏观和微观层面上的实绩支撑。在微观层面上,仅就人才而言,我国文化企业中能够从事国际文化贸易的人才十分奇缺,难以在整体上承担这样的使命。
还需要强调的是,在中央4万亿元财政投入中,文化投入所占比重非常小,即便能够发挥作用,也主要体现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难以转化为文化消费,近期内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唯一值得瞩目的是,随着电影院建设速度和规模的提升,再加上连续几年电影票房的增长和电影质量的提高,不排除电影业异军突起的可能。
回顾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总结是为了更好地创新。经过不平凡的2008年,对2009年我们更加充满期待。我们坚信: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必将谱写出更加辉煌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