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权力榜是个伪命题
事件回放:《南方人物周刊》推出“2008中国艺术家权力榜”,张艺谋、黄永玉、艾未未、郎朗、蔡国强、栗宪庭、张晓刚、岳敏君、向京、曹斐榜上有名。
点评:自古都是权力驾驭艺术。这年头,到处在搞什么权力排行榜,各个领域都有,貌似上榜者摇身一变就可呼风唤雨。
权力的出现以资源稀缺和支配欲为前提,自诞生伊始,权力就无需评选。上了“2008中国艺术家权力榜”的都算有影响力的艺术家,这些艺术界的大腕、泰斗们在2008年的艺术道路上都留有印记,但,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他们与权力有何干系?
权力是“获得未来任何明显利益的当前手段”,按照托马斯·霍布斯的解释,没有拍卖公司董事长、画廊老板、政府官员的“2008中国艺术家权力榜”意欲何指,是不是榜单背后,潜藏着不为人知的潜在利益?
■挥向阎崇年的那个巴掌
事件回放:年逾七旬的历史学家阎崇年在江苏无锡签名售书时,被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当众掌掴,起因据说是该青年不赞同阎崇年关于清朝的某些观点与表述。
点评:这一巴掌打得不轻!阎崇年背靠百家讲坛,纵说历史,臧否天下,能在学术上有不同见解者应该也可归为“知道分子”行列,你可以不同意阎先生的观点,但按照现代公民的理念,你应该捍卫阎先生说话的权利。
鸡飞狗跳的一巴掌,真可称为现世版的《拍案惊奇》。文化的问题自应有文明的解决方式,何以非要给人家一巴掌?
江湖遥望庙堂,偶尔有一介草民作出逾矩之举,实属对庙堂鞭长莫及的无奈表达。但无论意见如何相左,动口不动手都是现代公民的行事准则。“人不知而不愠”的古训,值得这位冲动的年轻人好好温习。
阎崇年着实委屈,但委屈者也知道,在这个信息公开、传播途径多元的时代,公共话语平台走下神坛,从一维走向多维、从文化专断走向文化多元还有一段不近的距离。
■ 季羡林“书画门”真相迷离
事件回放:2008年10月底,坊间传出季羡林藏品流向拍卖市场的消息。11月5日、11月9日,北大两次发表声明称季羡林藏品未外流。11月28日,北大召开新闻发布会,称举报人张衡手中所持外流季羡林藏画全系伪作。所谓“秘书盗卖”,完全没有任何根据。12月8日,季羡林表示丢画千真万确。12月10日,季承表示父亲已将财产问题处理权委托于他。北大知情人士透露,季羡林知道举报人手中字画是假,并称“字画门是一场争夺财产的闹剧”。
点评:季羡林“藏画外流”,是一个多头博弈的故事,遭受怀疑的秘书,声称无辜、要挖掘背后阴谋的北大,与季羡林存有芥蒂、一心要继承季老财产的儿子季承,密切关注事态进展、四处寻找爆料的诸媒体,各种无形有形的力量把“藏品外流”事件推入一个巨大的漩涡,深不见底。
奉行“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原则的季老说出了这样的话:“(丢画)千真万确,我知道,当时有感觉。当面叫你季爷爷、季爷爷,背后偷你的画,这个我知道。偷画的事情,谁也掩盖不了。现在是,偷多少,我不知道。我的画,还是有经济价值,没法说。”
久未露面、深居简出的季老如何感到了事情的蹊跷?当事各方或昭然或隐秘的动机,或许全在季老眼里,但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隐私,让“书画门”事件愈发扑朔迷离,“深喉”的出现越来越成为难事。季老在望九之年曾说过:“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
真相或许不止一个,可叹的是,水落石出之日,备受鼓舞的媒体又将有新爆料,而年近期颐的季老,却只能徒增叹息。
■ 异地重建圆明园的小算盘
事件回放:2008年2月18日,一个斥资200亿元、占地350公顷、预计耗时5年完成的园林建设工程于一片质疑声中在浙江横店破土动工,该工程号称要在横店按照1:1比例再造“万园之园”圆明园。
点评:每到旅游旺季,北京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就会迎来数以万计的参观客,几乎所有举着小红旗的导游都会带着身后呼啦呼啦的游历队伍看一看蓬岛瑶台,看一看大水法,讲一讲这个现状破落的皇家园林里昔日的奢华故事。对外地游客来讲,好不容易来首都一次,故宫、圆明园,都是必游之地。圆明园为北京带来的旅游效益,一向不容低估。“再造”圆明园建好后,“圆明园”将不再是一个特指的概念,以后提到圆明园,要先说明是北京圆明园还是浙江圆明园,以后远离北京又想参观圆明园的游客可以转道浙江了,那里有个比北京圆明园更热闹的旅游景点。
横店异地重建圆明园总指挥徐文荣称:“北京的圆明园遗址仍然记录1860年的屈辱史,而横店圆明园的任务是重现1860年以前的艺术辉煌。” 大多数人对“重现艺术辉煌”也许不太感冒,但1860年以前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应该有许多人想一探究竟。 雨果说过,即使把巴黎圣母院所有的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圆明园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巴黎圣母院的价值远不止200亿元人民币,那么,徐文荣等又靠什么重现1860年以前的圆明园?
异地重修圆明园,惟与铭记历史无关。若没有赚得盆满钵满的胜算,异地重建圆明园,免谈!
(本报记者胡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