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赤壁》之赞
掌声、笑声、叫好声、惊叹声,声声入耳,京剧《赤壁》取得了意料之中的成功,获得了意料之外的一致口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赤壁》尚未亮相时,人们还是有些担心的:一个以导演舞剧著名的导演给京剧带来的究竟会是福还是祸呢?在《赤壁》之后,听听不同层面观众的意见,应该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王金璐(武生泰斗,中国戏曲学院资深教授,是首演当晚年龄最大的观众)
与传统戏中的“三国故事”相比,《赤壁》剧本更为集中了,非常简练,有嚼头。可以说每场都是戏核儿,6场戏,没有一点“废场子”“废台词”“废动作”。场场有戏,场场“拿人”,剧中每一个角色都非常生动。
叶蓬 (著名京剧老生,中国戏曲学院京剧表演系教授)
京剧怎么样才能够跟上时代,吸引青年,这一步该怎么迈,我们一直在思考。《赤壁》离青年算是近了一步,相当不容易。
徐城北(著名学者,京剧编剧,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整部戏非常成功,尤其是剧本,有着非常多的亮点。将这么长一段历史紧缩在6场戏之中,结构紧凑又精妙,足以说明编者功力的深厚。在国家大剧院版《赤壁》中,还原史实,展示了周瑜在“孙刘结盟”中的重要地位,展示了全新的周瑜形象。而在老三国戏中,经常被神化的“诸葛亮借东风”的段落也被非常巧妙地弱化,这样的处理更符合现代人的思想意识。结尾处有诸葛亮吟唱的大段“祭江”,通过胜利者之口表达对于战争的反思,更具深意。
最后一段稍有些长,如能再雕琢一下,一定会成为脍炙人口的佳段。
邹静之(诗人,著名编剧)
整体感觉美轮美奂,大气磅礴,没有以任何“机巧”来伤害这部戏的完整,具备大气魄。尤其是最后诸葛亮“祭江”的一段,展示出“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反战主题。新版《赤壁》中,这场战争的主题更加高远,以胜利者的姿态表现出了对和平的祈望。我觉得这是这部戏最大的亮点。
郭淑珍(著名声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特聘教授)
我过去经常看三国戏,《群英会》、《借东风》等都看过。但是今天看的《赤壁》不一样,气势磅礴,很大气,京剧味十足。舞美尤其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西北风变成东南风那一刻,旗子一转,很有创意。还有“借箭”和“火烧战船”的舞台处理,都让人过目不忘。
陈爱莲(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陈爱莲舞蹈学校校长)
我是个戏曲迷,最近特别忙,别人推荐我来看这部京剧,我连舞蹈都不看了,就来看《赤壁》。它传承了很多京剧优秀的东西,借用了高科技手段,描绘出很久之前的时空,给观众带来京剧舞台不曾有的感受,突破了原有京剧的模式,赋予了时代感。但我觉得磨合点还略有痕迹,可以更加完善。
金大钧(画家,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很喜欢。我是在年画堆里泡大的,年画中有特别多我喜欢的京剧人物。看到演员的表演和舞美,也给了我这种美感,特别有意境。其实,我觉得京剧里的演员的手眼身法步的表演,就跟出色的画作一样,每一笔都是经典。
徐帆(著名演员)
我以前就学戏,所以一听《赤壁》就很想来看。《赤壁》在舞台上呈现了很宏大的气势,服装、舞美、演员是很完美的结合,非常大气。
我对一开场的场景印象很深刻,一开场就是歌舞的感觉,张导对大型舞蹈的编排非常在行。那扇门的运用很巧妙,导演和舞美沟通得很好,一方面它是门,一方面又根据人物心理的节奏去运动,很有意思。草船借箭那一场的舞美与戏的结合非常好,不是特意为了表现,而是这部戏就适宜于这样来展现,传统和高科技结合得也恰如其分。
主演的气质很好 ,就能把其他演员也一块带起来,《赤壁》的演员们展现出很好的带动力,让人惊喜。
马未都(收藏家,观复博物馆创办人、馆长)
《赤壁》是京剧界的“好莱坞”。有一种把一出戏拍成了大片儿的感觉。从表演形式上讲,大剧院版《赤壁》坚守了京剧传统的阵地,同时又引进了许多新的元素,如音响效果、视觉效果、场面、现代化的技术运用等方面,都非常出色。
更重要的是,国家大剧院推出的这种新编历史剧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京剧。文化弘扬依靠百姓。每个人的嘴(口碑)都非常重要。所以能够吸引那么多人都来这里看戏,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V · 伊斯蒂奇瓦亚
(罗马尼亚驻华大使)
赤壁之战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可是京剧《赤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巧妙而又精彩地呈现了这个历史故事,创作者的手法非常高明,将历史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演员的演绎都非常生动, 步法、唱腔都很到位。此外,《赤壁》在怎样用现代化的形式重新演绎、发扬传统文化方面也起到了典范作用。舞台设计和表演方式都突破了过去,值得其他传统艺术形式借鉴与学习,从而真正改革传统文化艺术。
巴西驻华大使夫人
及其女儿
大使女儿:这是我第一次看京剧,中国京剧与我之前看过的东西都不一样,真令人印象深刻。虽然我不是很了解剧中的故事,但仍觉得非常精彩。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剧中没有胡子、有妻子的那个人物(周瑜),觉得他唱得太好了。他的妻子也演得非常好。
大使夫人:这是我们第5次到大剧院观看演出,不过以前都是来听音乐会,欣赏京剧还是头一回,这也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中国京剧,感觉太美了,非常令人难忘。它是与众不同的东西,与西方的艺术方式很不一样,但是非常有感觉。
轮椅上的老戏迷
76岁高龄的李树森老爷子是在家人的陪同下,坐着轮椅来看《赤壁》的。他可是位有着70年戏龄的老戏迷,曾亲眼看到过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的名家演绎。
老戏迷:一听说推出了梨园名家联袂演绎的《赤壁》,就赶紧买了票来看。跟过去的传统戏相比,剧情变了,唱腔变了,虽然多多少少有点不习惯,但仍觉得非常精彩。舞台的调度,舞美的设计都非常好。可以运动的小船,突然出现的箭,烧起来的船都非常让人震撼,真的带来了与老京剧非常不同的效果,特别是“箭”的呈现。立体感非常强,演员的表演更不必说,非常好。
这部戏也打破了以往一些老京剧的传统,传统京剧中的“上场门”“下场门”都被全新的出场及退场方式替代,这样的处理更符合剧情的发展,也更流畅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