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座以改革开放史为核心内容的博物馆——深圳博物馆新馆于2008年12月25日隆重开馆。深圳博物馆新馆是深圳向改革开放30周年献上的又一份厚礼,它的建成开放,对于建立健全博物馆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和谐社会和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本报驻华南记者 戴 军
位于深圳市中心东区的深圳博物馆新馆,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展览陈列面积9200平方米,新馆内部装修、陈列布展及设备投资共计2.4亿元。作为全面展示深圳改革开放成果和展现深圳历史发展轨迹的重要平台和窗口,深圳博物馆新馆凝聚了各方智慧,是深圳市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建设的一项文化精品工程。
七大特色亮点纷呈
博物馆新馆共有4个固定陈列馆,包括位于二层的古代深圳陈列馆、近现代深圳陈列馆、深圳民俗文化馆和位于三层的深圳改革开放史陈列馆。它们都是按照“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标准进行设计,并在设计中吸收了国内外著名博物馆的优点。4个陈列厅各具特色,主题鲜明,引人瞩目。
与传统博物馆相比,深圳博物馆新馆有着与国内其他博物馆不同的特色和亮点:一是该馆以改革开放史作为核心内容陈列,在国内目前是唯一一家。二是新馆陈列将6000多年的深圳历史、民俗文化首次系统地展示出来,可让观众深入了解深圳的过去和今天。三是高端科技再现文物历史。4个展览共创作出浮雕墙、硅胶仿真人、油画版画、幻影成像、3D影视、沙盘模型等艺术及装置作品超过200个单项。四是博物馆数字化和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跻身全国先进行列。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投资2400万元,包括观众触摸屏、多媒体资料中心查询、信息发布和LED屏系统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投资900余万元,下设文物分析室、文物修复室、文物消毒室和资料档案室等。五是装修风格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中央大厅气势恢弘,一个明亮阔大、五层到顶、岭南风格的天井面积达2160平方米,可以容纳上千人活动。此厅堂之大,仅次于首都博物馆,在整体设计上,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高贵典雅而大气。六是设计布展工作高速度高效率。从2008年3月进场施工到11月25日提前竣工仅用200多天,这一速度和效率在国内外博物馆建设史上尚无先例。七是以人为本的特色服务。这次博物馆新馆展览开幕时,在一楼有500多平方米的展位,作为儿童的观赏区,服务对象是幼儿园孩子和小学生,所展览的文物和景观均是孩子们喜闻乐见、在小学课本和少儿读物中通常涉猎过的。
改革画卷精彩呈现
新馆三楼为3200平方米的“深圳改革开放史”展厅。主要展示的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深圳经济从酝酿、建立到发展、完善的历史脉络,用深圳改革开放以来的迅速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来折射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
“深圳改革开放史”陈列以改革开放前的深圳为铺垫,根据深圳3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各阶段的目标任务,按时间顺序分3个篇章记录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展览中一幅幅令人动容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再现了一幕幕难忘的历史瞬间,展示了深圳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史画卷,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程和伟大成就。
新馆二楼的“古代深圳”、“近代深圳”和“深圳民俗文化”展厅亦是引人入胜。“古代深圳”通过数百件文物、历史文献以及栩栩如生的模拟场景,展示了深圳6000多年的人类开发史和海洋经济发展史、1700多年的城市史和600多年的海防史、悠久的广府民系和客家移民史。“近代深圳”陈列以深圳人民的“百年抗争”和反映民生状况的“社会经济”为主线,通过400多件实物和300多幅图片,辅以雕塑、油画、壁画、场景复原、影视等陈列艺术手段,翔实生动地展示了近现代深圳的发展历程。“深圳民俗文化”陈列部分则通过区域民俗、广府民俗、客家民俗和海洋文化民俗四部分,全方位展示了鲜活的“乡土深圳”。
国家经验永久珍藏
“深圳博物馆新馆的建设,其实释放出了一个信号,就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已经珍视历史并通过建博物馆来珍藏历史。”深圳市文化局副局长尹昌龙认为,深圳本身是国家战略的产物,它的博物馆记录和保存的经验显然不应该仅仅记录地方的历史,它背后浓缩的是国家的历史。这个博物馆展示的是现代民族国家的经验。尹昌龙说,新馆关于深圳改革开放史的展览,每个人物背后牵扯的都是国家的故事,每个行为背后都是国家行为,比如说土地拍卖制度,新中国建立以来创造的一些制度设计,在30年间被改写,被创新,对这些制度的突破是对前30年国家制度的再次深化和创新。所以这个展览背后联系的始终是国家的大历史,展示的是一个国家如何走向新的现代化的历史过程。
深圳市史志办主任黄玲对此同样赞同。黄玲说,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深圳开始进入一个有历史感的新时代。新馆就是一个历史符号,一个文化符号。新馆展示的不光是地方的历史,更是国家历史的一个经典缩影。深圳博物馆刘洪霞博士说,一座现代化的国际性都市不可能没有博物馆。新博物馆是这座城市的点睛之笔。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而新博物馆以30年改革开放史为核心主题记录着深圳的当代历史,极具地方色彩。
深圳社科院《南方论丛》编辑魏甫华认为,深圳承担的不只是城市的历史,而且确实也承担了部分中国的历史。当全国各地都在做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活动时,深圳以开启新博物馆的方式独具一格总结展示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这种表达的方式本身就已经进入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