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南方观察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响亮的文化品牌 崭新的城市名片




 中国文化报 >  2009-01-09
放大 缩小 默认
响亮的文化品牌 崭新的城市名片
  主讲人:张继钢
  主讲人:王蒙
  主讲人:刘兴林
  主讲人:周涛
  主讲人:阿来
  主讲人:陈维亚
  著名雕塑家滕文金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 (资料图片)

  走进大讲堂

  作词 蒋开儒 作曲 姚 峰

  课程表贴在书房

  好奇心回到胸膛

  又是一个学生时代

  喜气洋洋走进大讲堂

  台上的老师,心中的偶像

  追星啊追到了知识的海洋

  

  平凡的故事,伟大的思想

  一次次一次次在心中闪亮

  东方的国粹,西方的经典

  在这里汇成华彩乐章

  最美的语言,最新的感悟

  最好的创意装进了我的智囊

  

  走进大讲堂

  世界就变得青春奔放

  走进大讲堂

  生命就变得快乐芬芳

  专题策划:本报华南新闻中心 采写:戴 军 图片提供: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兴起于2005年6月的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以“鉴赏·品位”为主题,选题横跨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养生等众多领域,因与市民生活相关度高、实用性强而备受欢迎。自开讲以来,现场听众涵盖深圳内外的珠三角地区和武汉、上海、南京等地。广西、贵州、湖北、青岛等省市纷纷派人到深圳,学习市民文化大讲堂的运作模式和成功经验,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现已成为保障市民实现文化权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亲民讲堂扣准了以人为本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的创办,是深圳“文化立市”发展战略的产物,更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创新的一项创举。大讲堂自开办以来,影响不断扩大,公众参与热情持续高涨。据统计,大讲堂兴办以来,现场听众已达15万人次以上,连不少深圳以外的地区,如惠州、东莞、广州、佛山、武汉、上海、南京等地的听众都慕名专程前来。大讲堂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不断接到市民的电话和信件,盛赞深圳市委、市政府给市民提供的这项“文化福利”“功德无量”,并期望大讲堂能长年坚持下去。深圳市委更是充分肯定了市民文化大讲堂的做法,称其为“响亮的城市文化品牌”。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的忠实听众、离休老干部纪卓如评价说:“主办者能举办如此规模的公益性文化活动,是文化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为学术文化走近市民大众迈出了具有远见的一步。”此话言简意赅,道出了文化创新应以人为本的真谛。

  深圳文化大讲堂之所以备受欢迎,缘于它的大众化和服务性,缘于大讲堂讲座主题紧扣当代社会环境和市民生活实际,以人为本,以科学的方式充分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当前,全国各地各具特色、规模不等的讲堂、论坛并不少见,如何让“文化大讲堂”这块城市文化的金字招牌永不褪色,不仅重要,而且迫切。因为办好大讲堂是大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是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构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需要。

  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京生认为,市民文化大讲堂的开办,不仅充分满足了市民的文化权利,还为深圳的人文精神建设、学习型城市建设寻找到一个很好的载体,他寄望各单位要继续群策群力,围绕公共文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不断探索服务公共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需要有殷实富足的物质基础,更需要丰富健康的文化支撑。事实上,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的举办初衷,就是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结合起来,更好地满足市民的精神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的出现正是深圳市构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举措之一。因此,如何实现好市民的文化权利,如何让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的招牌永不褪色,而且变得愈加锃亮,是摆在活动主承办单位面前的一项崭新课题。

  城市因文化而有品位,市民因文化而有内涵。文化蕴含着一座城市深厚的人文精神,是这座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来源。着力保障市民文化权益,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着力打造富于深圳特色的智慧型、力量型文化人,培育城市人文精神,是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需要。

  城市、区域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物质财富方面,更体现在人文精神层面,而人文精神竞争力的提升有赖于每一位市民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的提升。如今,新一轮文化大讲堂已经鸣锣开讲,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市民去感知这样的文化脉动,希望人文精神注入更多市民的生命底蕴之中。

  把实事办实 把好事办好

  ——访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秘书长汤庭芬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开办4年来,现已成为华南地区一块响亮的城市文化品牌,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

  文化大讲堂的成功究竟得益于什么?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进程中,社科部门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2009年,历时4年的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有无新的举措?带着上述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深圳市社科联秘书长汤庭芬。

  谈及市民文化大讲堂的缘起,汤庭芬介绍,早在2003年,深圳就提出“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进程关系到深圳打造智慧型、知识型城市的建设步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市民文化大讲堂应运而生。

  “政府重视,财政支持,组织有力,有关方面通力配合,整个活动运作有序,是市民文化大讲堂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汤庭芬说,在主讲嘉宾的选择上,大讲堂坚持选择素质高、业务强、口才好、热心公益活动,且有一定知名度的名家、名嘴来担纲。4年来,“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先后邀请了汤一介、王蒙、丛维熙、易中天、于丹、徐沛东、姜昆、谢芳、王刚等284位名家学者,共举办讲座300余场。“大讲堂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坚持讲座嘉宾高端化是原因之一。”汤庭芬介绍,“大讲堂之所以坚持高端化,就是要让市民与文化名人、学者大师零距离交流与切磋,从而达到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建设高品位城市的目的。”

  汤庭芬认为,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往往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一方面,因为曲高和寡,专家学者大多身居象牙塔,少与社会接触,另一方面,由于生存、生活的需要,市民又十分渴求各类文化知识的滋润和熏陶,而大讲堂的开办正好为专家学者和广大市民的对接提供了契机和舞台。

  汤庭芬说,为了充分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除了坚持嘉宾的高端化,组委会在讲座内容的选定上,更是精心策划,广泛调研市民的文化需求,找准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摸清不断律动的社会脉搏。4年来,由于讲座内容选题准确、贴近百姓,既注重学术性、知识性,又兼顾大众化、针对性,大讲堂让市民直呼过瘾。不仅如此,组委会还将讲座场地安排在市民和人流相对集中的图书馆,让市民在自家门前就能享受到文化的盛宴。

  汤庭芬说,好酒也怕巷子深,媒体的配合与宣传,也为增强大讲堂的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来自中央和省、市级及港澳地区的媒体经常在第一时间对大讲堂给予全面报道,让更多的市民如过江之鲫,从四面八方涌入大讲堂,成为深圳一道亮丽多姿的文化风景线。

  组委会工作人员和专家学者的全情投入,广大市民的热情参与,也为大讲堂的成功举办提供了支持和保障。汤庭芬说,如果组委会工作人员是大讲堂这台大戏的导演,讲座嘉宾是大戏的演员,广大市民则是看戏的观众。那么,正是因为导演的任劳任怨、不计报酬,演员的积极准备、全心投入,观众的积极支持、热情参与,大讲堂这台戏才有今天的精彩和辉煌。

  对于市民文化大讲堂在深圳公共文化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汤庭芬坦承:衡量一个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既有经济标准,也有文化标准。当前,深圳正处在全力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并积极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大讲堂的创办是深圳市委、市政府保障公民文化权利实现的重要措施,是普及大众文化传播的大手笔,它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增强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深圳也因学风浓厚而成为更受人尊重的城市。

  “市民文化大讲堂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为了更充分地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加之全国各具特色的大讲堂日渐增多,我们也深感压力之大、责任之重。”汤庭芬告诉记者,为了打造深圳永不落幕的大讲堂,新的一年,大讲堂将进一步完善市民文化大讲堂的各项工作。一是把更多的场次放到基层,把讲堂办到社区、校园、企业,更多地贴近市民的生活圈;二是针对目前活动主板块强、副板块弱的现状,将在讲座内容上进一步拓展,如婚姻、家庭、情感方面的选题,将是今后讲座要涉及到的内容;三是动员社会文化机构广泛参与,不断探索出公益文化社会办的新路子,在运作机制上创出大众文化发展的新模式。

  “我们会不断策划新栏目、开发新资源、增添新内容、拓展新渠道,使更多的人能从市民文化大讲堂中获得知识的力量,把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对于文化大讲堂的光辉前景,汤庭芬充满信心。

  2005年,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被列为深圳文化领域10件大事之一。2006年被深圳市民投票推选为“市民最喜爱的深圳十大文化品牌”。深圳市委四届五次全会报告充分肯定了市民文化大讲堂的做法,称其为“响亮的城市文化品牌”。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电视节目在深圳电视台66套节目收视率进入前10位,最高收视率达3.78%。市民文化大讲堂现已成为市民求学的场所,成为深圳传播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

  讲座高端化

  市民享受“博士”待遇

  “大讲堂活动现在几乎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每听完一次讲座,感觉都是一次文化的洗礼。”市民万先生是大讲堂的忠实听众,从2007年5月起,他一直坚持参加大讲堂的所有讲座。“只要有时间我就来,有时候来晚了没座位就站着听,这种和大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很难得,辛苦也值。”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和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等7家单位联合主办,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深圳图书馆承办的深圳市大型公益性社会文化活动。市社科联秘书长汤庭芬博士介绍,市民文化大讲堂的兴起有其特殊的原因,其中,深圳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是主要因素。2003年年初,深圳提出“文化立市”发展战略。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的发起者之一,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京生指出:“深圳已由拼经济、拼管理进入到拼文化的新阶段。”另一个原因为竞争驱动所致。汤庭芬分析说,在深圳这个经济发达的城市,社会各阶层面临的创业竞争和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市民学习求知的愿望相当强烈。竞争导致大众对文化的需求,也是促使文化大讲堂诞生的直接因素。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坚持讲座嘉宾高端化,“我们坚持选择素质高、业务强、口才好、热心公益活动,且有一定知名度的名家、名嘴来担任主讲嘉宾。”活动主办方代表、深圳市社科院院长乐正介绍,前300场讲座,大讲堂先后邀请了王蒙、周国平、易中天、于丹、徐沛东等284位名家学者,讲座内容不仅涉及国学、文学、艺术等,还涵盖了养生、励志教育以及体育文化等领域,极大程度地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通过4年来的运作,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如今已成为深圳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成为深圳人热议的话题之一,多位大众熟知的名家来这里登坛论道,讲座现场直接听众达15万人次,媒体受众遍及海内外。

  据介绍,大讲堂邀请的讲课专家来自全国各地不同行业,演讲内容包括哲学、文学、诗词、戏剧、电影、雕塑、书法、绘画、音乐、陶瓷、集邮、茶文化、服饰文化、健康、养生、环保等方面。大讲堂的忠实听众、《春天的故事》词作者、深圳市罗湖区副主席蒋开儒曾这样评价:“我认为有两件事最占便宜,一件事是冬泳,让我可以省去医疗费和美容费;第二个就是听市民文化大讲堂,大讲堂请来的大部分嘉宾是博导,或者是相当于博导的重量级人物,所以我一走进大讲堂就感觉享受到了博士待遇。”

  主题系列化

  文化盛宴这样烹就

  “大讲堂之所以坚持嘉宾高端化,就是要让市民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在生动的演说讲解中,与文化名人、学者大师零距离交流与切磋,从而达到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建设高品位城市的目的。”乐正说。

  除坚持讲座嘉宾高端化,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的另一个特色就是讲座主题系列化。在举办之初,大讲堂的组织者就考虑到,如果让讲座一次换一个主题,虽然可以保证内容的丰富性,但是文化的纵深性和全面性却难以兼顾。为此,大讲堂在开展单场讲座的同时,也适当开展了契合市民需求、贴近当前生活的主题文化系列讲座。

  记者了解到,大讲堂坚持每月设定一个主题来组织系列讲座,使观众能较为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除了定期举办国学、文学、艺术等系列经典学术讲座之外,还满足普通市民的需要,定期举办养生文化、励志教育等系列讲座。此外,讲座主题还紧扣社会热点,如结合改革开放30周年举办了改革开放系列讲座,结合建军80周年举办了国防教育系列讲座,结合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举办了体育文化系列讲座等,深受广大市民欢迎。

  为了适合普通市民需求,组委会充分考虑了市民们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特点,从讲座题目到讲座时间,都通过发布公告、网上征集、街头发送问卷、电话征询、召开座谈会等渠道和方式,实行向全社会公开征集,使大讲堂真正成为“市民需求、市民参与、市民享用”的文化殿堂。

  在组织讲座时,主办方还会根据演讲内容的特殊性需求,灵活地选择讲座形式和辅助手段。既让嘉宾用现场演讲,又让嘉宾进行即兴的现场表演、展示和交流,从而真正实现了大师与听众的零距离接触。如郑小瑛现场点评《土楼回响》、姚锡娟在讲座中表演朗诵、但昭义教授带来4名弟子为现场听众即兴演奏钢琴、书画家米南阳现场挥毫、茶文化讲座现场茶艺表演等等,使听众亲身体验到了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

  活动品牌化

  大讲堂永不落幕

  对于如何进一步办好市民文化大讲堂,王京生强调要做到“三好”。一是计划好,本着弘扬人文精神,发展学术文化,提高市民文化素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思路,计划好选题,选择好嘉宾。二是组织好,要把好政治关,把健康有益的教育与先进的文化知识奉献给市民。三是宣传好,除了报、台,还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传播作用,推动整个城市求学问道的氛围更加浓厚。

  为打造永不落幕的大讲堂,市民文化大讲堂一直在寻求“变脸”。除了讲座主题从单一到系列,表现形式也从现场聆听到延展阅读。组委会通过多媒体联动、多层次传播,不断扩大大讲堂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在具体运作中,他们选择位于中心区的深圳图书馆作为大讲堂的主场地,为举办讲座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借助报纸、电视、广播等主流媒体进行二次传播,把大讲堂的精彩进一步放大、推广;编印《大讲堂快报》,及时向市领导及相关部门汇报活动的进展情况;编辑出版大讲堂系列丛书和光碟,做好讲座的二次开发。同时还开办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网站,为建设一个“永不落幕”的大讲堂搭建平台。

  如今,“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网站”以丰富独特的内容、方便快捷的服务使得大讲堂的知名度日益扩大,影响力从深圳扩展到全国。截至2008年5月,网站累计访问人数150万人次,文章信息发布1858篇,市民回音及回复2665条,每天接到热线电话几十次,回复短信及留言几十条。美国加州华语广播电台主持人柯卿女士在浏览了大讲堂网站之后,曾专门致电大讲堂组委会,称赞大讲堂网站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并提出希望能在其主持的节目中播出有关演讲内容,使在美华人分享大讲堂的成果。

  由于始终以“鉴赏·品位”为主题,以“弘扬人文精神、发展公共文化、丰富市民生活、提升城市品位”为宗旨,通过举办大规模、公益性、免费的文化普及活动,为深圳市民呈上了一道道丰盛的文化大餐。2005年,“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被列为深圳文化领域10件大事之一,2006年被深圳市民投票推选为市民最喜爱的“深圳十大文化品牌”。“这充分说明这个城市的主流价值观念倾向于知识,也证明了深圳不仅为全国提供着经济发展模式,还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文化生活方式。”王京生认为。

  市民聆听名家论道 百姓畅享文化盛宴

  ——走进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