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去年出了《葫芦兄弟》、《赤松威龙》、《风云决》几部动画电影,但从总体来看,笔者仍然认为,目前以至于未来的10年内,中国不适合发展动画电影。无论是历史悠久的国有企业,还是学院派的大专院校,或是拿着上亿元资金的投资者,在中国做动画电影,只有“死路”一条。君不见——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十年磨一剑的《勇士》上映不到一周就被美国20世纪福克斯的《加菲猫2》挤下院线,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勇士》是美影厂的作品;北京电影学院历时6年、打着红色经典旗号制作的《小兵张嘎》,到今天连上映的机会都没有;环球数码的《魔比斯环》请来法国编剧、美国导演,制作成本高达1.2亿元,但是票房只有1000多万元。
动画电影,不是谁都能做的
退一万步说,做动画电影就算不是“死路”,也是一条险象环生的“羊肠小道”。但奇怪的是,依然有很多实力根本不如上述3家强大的制作机构,不顾风险地要做动画电影。原因何在?很简单,都想一鸣惊人。
由于播出平台的垄断性,对于民营动漫公司来说,制作电视系列动画片无论在经济效益还是社会影响力上,可图谋的都是薄利。于是,他们开始转移目标,看中了大银幕、红地毯、海外发行、明星配音、相对宽松的审批制度、OSCAR最佳动画奖……所有这一切都使人浮想联翩,仿佛只要做个动画电影就能名利双收。
笔者曾见过这样的场面,一个连电视系列动画片都没做过的小公司居然说:“我们打算一年搞出一部动画电影,投资200万元,10%宣传费用,市场我调查过了,还行。《风云决》只花了不到1000万元,请了那么多明星配音,我们不请明星,这钱就省下了。(作者注:据媒体报道该片花了 1000万美元)效果好的话,就再做续集,跟《魔戒》一样,搞个三部曲。”
一部动画电影200万元制作费用是否够用,暂且不说,只说这制作周期,一年一部?PIXAR都要4年出一部,您凭什么比它速度还快啊?按照国际惯例,制作一部动画电影需要四五年时间,怎么这规律在您手里就能轻易被打破呢?对此,除了无知与急功近利外,实在找不到更好的答案。
动画电影不是谁都可以做的。确切地说,不是一般人能做的。
举个例子——英国粘土动画片《超级无敌掌门狗:人兔的诅咒》在获得2006年第78届OSCAR最佳动画长片奖之前,以这两个角色为主角的系列作品已经得过3次OSACR最佳动画短片奖了。在这部动画电影问世之前,这个典型的英国中年男人华莱士(Wallace)和他忠诚的小狗格罗米特(Gromit)已联合主演了3部30分钟的中篇动画片和10部1分钟的动画短片。这3部中篇作品中,《错误的裤子》(1993年)和《间不容发》(1995年)摘取了OSCAR最佳动画短片奖,《奇异的假期》(1989年)尽管只被提名而未获奖,但是那年获奖作品(《动物物语》,Creature Comforts)的作者依旧是Wallace & Gromit系列作品的导演尼克·帕克(Nick Park)。也就是说,《奇异的假期》是被自己“打败”的,可谓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最大的赢家还是尼克·帕克。
从1989年到2006年,17年中同一系列作品4次问鼎OSACR金像奖且从未空手而归,这在OSCAR最佳动画片奖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尼克·帕克从学生时代就开始策划这一系列作品,在英国实力最强的阿德曼动画公司与美国梦工厂的财力支持下,才得以使这两个角色不断完善。换句话说,他用了近20年的时间才实现了华莱士和格罗米特的大银幕之梦,这时的尼克·帕克已从风华正茂的少年变成了知天命的中年人。
支招:制作集锦式动画长片
相比之下,我们的动画电影之梦是不是有点像妄想症呢?但是,如果有不怕烧钱的“烈士”,无论如何也要做动画电影的话,那就做集锦式的。怎么集锦?七八十分钟的片长,在一个统一的主题下做命题作文,比如说“环保”,再请若干导演每人做成一个三五分钟的小短片,最后集合在一起走院线。
之所以这么做,首先能保证艺术质量。90分钟的影院片把握不了,但对5分钟的短片,无论故事节奏还是技术层面,国内的动画师都能把握。
第二,降低成本。动画电影的制作成本差不多是5万元一分钟(不包括剧本、导演等前期及宣传、发行等后期费用),但如果雇独立导演制作短片,2万元一分钟的价钱就能把编剧、导演、制作甚至声音处理的全部费用都包括进去,既节约开支,又容易控制制作周期。
第三,树立在业界的威望与良好口碑。做集锦片,建议聘请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导演与高手参与创作,这样,对投资方而言,有可能不需要花一分钱的宣传费,因为这些高手们会在自己的媒体平台上发布相关信息(毕竟做动画电影是件光荣的事情),而他们的FANS则会争相追踪、关注影片进展。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宣传公司形象,比如“尊重艺术家,品位高雅”等。所以,一个好的集锦动画电影,能让艺术家得到机会与金钱,公司得到优秀作品与好名声,双赢。
第四,影片的衍生产品开发比较丰富。除了传统衍生产品外,收录了制作花絮的访谈录、画册与相关纪录片等也是一大卖点,还可以根据每一位导演的艺术特点开发相关产品,与其洽谈版权共享计划。可开发的银幕造型从一个变成了10个甚至20个,即使都做T-SHIRT卖,也有好多款式可以选择。
第五,填补电视台节目播出时间的空档。这种集锦式动画电影既能作为长片走影院发行,获得票房收入;又可以打散了变成一个个独立完整的短片,卖给电视台作为一些零散时间段的补充。某一节目开始前的2分钟,没有广告但又不能空着,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是《请您欣赏》一类的风光片,其实,电视台可以考虑插播这些现成的动画短片。比如英国CHANNEL 4电视台,这样“见缝插针”播出的动画短片就很有名。当观众认可并记住了某一固定时间段的动画短片,就会产生广告效应,电视台便可以继续开发这一资源,将其扩大为30分钟的专题节目,并借此聚集一批动画制作高手。而且,这种貌似“候补运动员”的动画短片累计多了还可以发行DVD,为电视台与创作者带来二次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集锦式动画电影在国外非常流行。如川本喜八郎的《冬之日》,就是全世界35位著名动画导演的作品集锦,这些大腕们每人制作一场戏或一个镜头,时长1分钟左右。川本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它们连在一起,成了一部完整的影院片(只有39分钟)。看看导演名单:Yuri Norshtein、川本喜八郎、Raoul Servais、、Alexandre Petrov、久里洋二、Bretislav Pojar、片山雅博、Mark Baker、王柏荣、高畑熏、Co Hoedeman、山村浩二……这些响当当的名字使影片未映先红,真可谓是把集锦式玩到了极致。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动画系动画编导教研室主任、“动画馆”系列丛书主编)
薛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