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江莉:群众社团的热心人
华建平:笔情墨趣乐逍遥
严凤仙:情系文化三十春
钱见鸿:太湖南岸有“高音”
段炳臣:用烙画抒写同里之美
陈炳贤:曲坛常青树
丁建国:快乐的“赵本水”
陶国宏:钟情戏曲痴心不改
沈文荣:垂虹文学社的带头人
杨文英:在山歌里寻找乡村旧影
在江苏吴江的城镇乡村,每年都有近千场的群众文化活动,规模有大有小,参与者有多有少,其中有市级的文化活动、镇级的送戏下乡、村级的自娱自乐;有又唱又跳的文艺演出,有激情涌动的文学创作,有泼墨挥毫的书画创作,有人山人海的广场舞蹈……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自编自导的创作节目,因此走上了吴江的群众文化舞台,其中的优秀作品也因此走出吴江,走上了苏州、江苏乃至全国的舞台,甚至多次走出国门,走上法国、日本、韩国的舞台。从这些优秀的节目中,也走出了一批传播水乡文化的文艺骨干,吴江的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们为“我们的群众文化明星”,对他们的名字许多人都可以脱口而出:杨文英、钱见鸿、陶国宏、丁建国、陈炳贤、段炳臣、沈文荣、华建平……虽然他们比不上那些大腕明星,但在吴江百姓的心中,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百姓爱一方人,对自家土地上成长的明星,吴江人总是多一份亲切与关爱。
吴江共有149支业余文艺团队,每支团队都有一个主心骨,都有一个领头人,他们是吴江群众文化的灵魂人物,也是吴江群众文化的明星人物;他们就像星星之火,闪耀在吴江城乡的各个地方;他们燃烧自己,努力地点亮别人;他们以薪火相传的坚持,以星火燎原的执著,抒发着热爱群众文化的火热情怀。
吴江是太湖边一颗绚丽的文化明珠,她有“一镇一品”的特色文化,有“一镇一刊”的期刊文化,有“十镇百团”的团队文化,还有星光遍地的文化人物……
这些多姿多彩的群众文化,点亮了吴江一个光辉灿烂的天空。(朱 萸)
由沈文荣牵头,在吴江市松陵镇文化站的大力支持下,松陵镇垂虹文学社于1986年6月18日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21个年头。
多年来,沈文荣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报告文学《烛光》获省国庆35周年征文二等奖、《江苏——人间天堂》获江苏省宣传部征文三等奖、小小说《相约》获苏州市小小说征文一等奖……
沈文荣不仅自己利用业余时间辛勤笔耕,还热情地辅导社员创作。建社之初,该文学社仅有两人发表过作品,20年后的今天,30多名社员均硕果累累。据不完全统计,总计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了5500余篇文章,共计600余万字,其中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389篇;共有350篇作品获奖,其中全国级奖项76个;还有6名社员出版了个人专著12本。至今已有22名社员加入了吴江市作家协会,其中有6人加入了苏州市作家协会,有3人加入了江苏省作协,有5位社员入选《吴江市文学艺术人才库·文学卷》。
20年来,沈文荣一直义务编辑社刊《垂虹》,每年4期,至今已出刊83期。社刊《垂虹》多次配合上级文化部门开辟专辑、专刊,如十五大专辑、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征文、全国土地日征文、国庆征文、党风廉政建设征文等。
1993年、1998年,垂虹文学社被评为苏州市十佳文学社团,社刊《垂虹》被评为苏州市十佳刊物。2000年、2006年,垂虹文学社被表彰为苏州市优秀群众业余团队。2007年,该社团被评为江苏省文化优秀业余社团。
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创作活动和坚持编辑出版社刊《垂虹》,扩大了垂虹文学社的影响和知名度。经过20年的艰苦跋涉,《垂虹》已在苏州乃至省内外小有名声。
由于种种原因,垂虹文学社也经历过一些曲折。某些社员也曾彷徨过、迷惘过,甚至放弃过。但是沈文荣始终不渝的文学追求,以及孜孜不倦的文学情结,最终触动和感悟了他们。经过20多年的风风雨雨,文学社日趋成熟、相对稳定,社员们愈加团结。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这桥是吴江垂虹桥,垂虹文学社和《垂虹》社刊必将乘其声名而茁壮成长,久盛不衰。(金 华)
“站在台上,给村民唱山歌;走到台下,和乡亲拉家常,这样的生活,对我来说很亲切。”说到送戏下乡,杨文英说:“对山歌来说,我们的演出是在推广芦墟山歌;对个人来说,我们这是到农村找以前的影子。”
山歌手杨文英是吴江市汾湖镇人。去年,59岁的她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芦墟山歌的代表性传承人。
2008年,汾湖成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准备给全镇48个村,村村送一场戏,这在吴江市是第一次。一场戏,10多个节目,首先需要一个领头人。对汾湖文化传媒公司来说,能说会唱的杨文英是不二人选。就这样,送戏下乡将已退休的杨文英又推上了人生的舞台。
在杨文英的带动下,汾湖老年舞蹈队等民间团体纷纷走上了舞台,在业余时间参加送戏下乡演出。“大家的演出都是义务的,没有酬劳。”说到送戏下乡队伍,杨文英充满自豪,“大家之所以参加,都是因为爱好。送戏下乡给我们搭建了平台,我就把这些文艺爱好者团结在了一起。”
在送戏下乡活动中,她还担任着主持人工作。有乡亲点她唱山歌时,她的回答总是,“你们想听什么?想听什么我就唱什么!”杨文英一开口,总能获得无数掌声。同样,她的主持也获得了乡亲们的阵阵喝彩。在不同的场合,杨文英有不同的主持风格,到农村演出,她更是如鱼得水。因为她曾经是插队青年,熟悉农村生活,一生都唱着山歌的她和村民有着共同的语言。对主持人来说,有农村生活经历,并不就意味着能主持好每一场演出。“要调动现场气氛,让乡亲们在看戏的过程中感受到不一样的快乐,就必须要和观众有互动。”杨文英说,主持的目的是要让观众感受到这场戏是专门为他们排的。
“到农村为村民服务,对我来说,其实是在找以前的影子。”杨文英说。(汾 文)
丁建国从艺已经38年了。38年来,社会和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他唯一的变化就是从工厂“调”到了文化馆。工作地点是变了,但是干的文艺事业并没有变。38年来,认识他的人从叫他小名“来福”到艺名“丁建国”,再到昵称“赵本水(吴音水与“四”同音)”,老丁始终是大家的开心果,是吴江的“赵本山”的“弟弟”。
丁建国初上舞台是为了救场。上世纪70年代初,那时候农民干了一天的农活,就盼着傍晚搬着板凳,走乡串镇地看戏。这一天,舞台上正好缺人,当大队书记的父亲就把15岁的儿子来福推上了舞台。从此,他被吸收到了大队文艺宣传队,真的与文艺难舍难分了。
80年代初,丁建国演出的小品《楼上楼下》参加了全省的会演,他在小品里演一个“农村老头”,从此,小品演出只要有老头的角色,就非他莫属。因在小品《敲门》中成功扮演了一位恪守信用的老人,他还获得江苏省第六届五星工程奖金奖。可是,常年活跃在乡间舞台的他并不满足。他又开始试着转型,这期间演过干部,在小品《不能没有他》里扮演村计生主任,获得省相声喜剧小品大赛三等奖;演过劳改犯,法制小品《矫正》里的“老大”,获得2006年度苏州市小戏小品比赛优秀表演奖……
今年53岁的老丁虽然头上光环不少,2000年被评为吴江市首批“文化明星”,2003年被江苏省委宣传部评为“农民文艺之星”,但他现在只是文化馆的一名“临时工”。他说,只要有戏演他就满足了,演出就是他快乐的开关,就是他生活的内容。(杨筱东)
陶国宏从小喜爱戏曲,在读小学时就参加镇上的“小京班”,演过样板戏。初中毕业后被招考进吴江县锡剧团,演艺水平逐步提高,曾在《小刀会》、《十五贯》、《沙家浜》等戏中扮演过主要角色,足迹遍及江、浙、沪。
盛泽镇戏曲协会成立后,为使锡韵再次在吴江唱响,他召集了原吴江县锡剧团部分演员,又吸收了一批锡剧戏迷,于1997年成立了盛泽戏协锡剧分会。在全体会员的努力下,仅两个月就排出了《珍珠塔》全剧,他们多次下乡、进社区演出,深受群众的欢迎。
自从担任盛泽镇戏曲协会会长及吴江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后,陶国宏对业余戏曲活动的热情更高了。盛泽戏协下辖京、沪、锡、越等6个分会,几乎天天有活动。身为一家手表厂的业主,即使平时工作再忙,他也坚持每天参加各分会的活动,帮助协调解决各种困难和矛盾,大小杂事一手操办。看到京剧票友年龄逐年老化,伴奏琴师乏人,陶国宏又开始学拉京胡,还自费购买了3万多元的各种乐器和2万多元的音响设备。为了活跃群众业余文化生活,陶国宏经常参与各团队送戏下乡、进社区演出,组织与外地戏曲团队的联欢交流活动,参加镇丝绸文化节和春节团拜会及各种大型文艺演出,并配合计生、司法、社保等部门编排创作节目,受到各级领导和群众的好评和欢迎。目前,盛泽戏协已被评为吴江市先进文化团队,盛泽镇被授于“苏州市民间文化戏曲之乡”称号。
近几年陶国宏多次参加各级文艺演出和比赛活动,获各类奖状、荣誉证书近20个,曾获江苏省戏曲票友大赛锡剧“十佳票友”、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江苏赛区优秀演唱奖等奖项。2005年,他被吴江市宣传文化领导小组授于“吴江市群众文化优秀辅导员”、吴江市文化艺术“双优奖”等荣誉称号。(王利森)
在吴江古镇震泽,有一位老人家的说唱颇有名气,只要在街上随意打听唱“金陵塔”的人,很多人会叫出他的名字——陈炳贤。
今年78岁的陈炳贤豁达开朗,乐观淡定。他业余从艺60年兢兢业业,是震泽镇业余文化团队中受人尊敬的师长前辈。在他18岁那年,因参加了由街委会组织的《柳树井》说唱节目的排演,获得一致好评,让他平添了信心,从此喜爱上了曲艺这个艺术门类。而他似乎也有着很好的天赋,创作的节目紧跟时代,贴近生活。1965年,他所创作的“金陵塔”调《装卸工人今昔比》,从吴江演到苏州,后又参加了江苏省的文艺汇演,引起了很大反响。上世纪80年代初,吴江县文化部门为了弘扬以“金陵塔调”为主要形式的说唱曲艺,特邀陈炳贤在县曲艺培训班上传授经验,培训文艺骨干。
60年来,他自编自演了《计划生育好》、《十年巨变》等说唱节目50多个。他的身影遍布全市各乡村、田头、敬老院、社区。有时演出条件差,没有音响设备,他还是以满腔的热情乐陶陶地唱,一天唱上几场,嗓子哑了,两只耳朵都暂时失聪了,但他毫无怨言。
回顾60年业余从艺历程,有喜有悲,2000年他被评为吴江市首批特色文化明星。有人问他,你这样忙碌,肯定有很高的报酬。他说:“虽然没有报酬,但我还是喜欢,让曲艺这个艺术门类能在基层焕发生机,这是我一生的追求。”(陈月良 曹建红)
2007年11月,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会在苏州相城隆重举行,段炳臣的烙画作品《同里退思园》获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民间艺术最高奖项花落吴江,这还是头一回。
段炳臣1945年3月出生,苏州同里镇叶明村人。在他很小的时候,就酷爱画画,墙上地上都是他极好的创作园地。少年时,他曾向几位来农村改造的绘画大师求艺,从简单的线条到色彩的搭配,西洋画给了他忘我的学习劲头,也一步步引领他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段炳臣眼里,家乡同里是美的,是那种大气之美,是那种无与伦比之美。这种美,更激发了他对绘画艺术的执著、甚至痴迷。只要一有空闲,段炳臣做的事情除了绘画还是绘画。他画世界文化遗产退思园、画风雅别致的三桥、画物沛人丰的明清街,而这一幅幅美景,对于段炳臣来说,熟悉得就像脑海中印就了的相片,无须写生,就能画得栩栩如生。
即便是为了生计,段炳臣所从事的营生也是与文化紧密相连的,如办吉他厂、开烙画店等。2004年,他的作品获“首届中国民间艺术百绝群英会”金奖;2005年5月,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吸收段炳臣为会员;2006年,他荣获首届“虎丘杯”民间手工艺品大赛银奖;去年10月,在广州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节”上,段炳臣的烙画代表烙画行业,不但与兄弟省份选送的石雕、篆刻等20多个民间艺术作品同馆展出,而且还成了美术大师精品展中炙手可热的作品。(灵 犀)
钱见鸿是吴江市横扇镇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也是个农民歌手,田间地头是他最活跃的舞台。横扇地处太湖南岸,乘着太湖的清风,钱见鸿的歌声常常在稻田桑园、村舍地陌、湖畔渔村间飘荡。这一唱,钱见鸿就唱了18年,从20岁唱到了38岁。
1991年至1994年,钱见鸿在青岛北海舰队航空兵军乐团服役。1992年,钱见鸿参加了青岛六县市第五届“长江计算机”杯声乐大赛,夺取了民族组第二名。时任大赛评委、著名歌唱家贾世骏,一下看上了钱见鸿这棵好苗子,给了他很长时间的无私教诲。
4年的军营生活是短暂的,但对一个人的影响却是终身的。在退伍回乡后的14年里,钱见鸿一直没有停止过他的歌唱脚步。他常年活跃在吴江的群众文化舞台上,即使在担任横扇镇北横村党支书期间,他白天忙于村里的行政事务,晚上骑着摩托车,奔波于横扇镇与吴江市之间,参与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其间30多公里的路程,钱见鸿风雨无阻,无怨无悔。
这些年来,钱见鸿参加了许多的赛事活动,成了远近闻名的农民歌手。在第二届全国农民歌手电视大奖赛等赛事与演出活动上,都有钱见鸿英俊潇洒的身影、高亢嘹亮的歌声。10多年里,钱见鸿参加各种文艺演出比赛达300多场次。
太湖南岸有“高音”。如今,钱见鸿还默默地忙碌着他的群文工作,还在吴江的舞台上引吭高歌。钱见鸿说,他的歌唱动力将永不枯竭,因为他爱生活,在用心歌唱。(横 文)
在吴江,说起严凤仙唱越剧,人人都知道她的成名曲是尹桂芳的越剧《盘妻》选段“洞房悄悄”。的确,严凤仙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学唱越剧,第一段学会的越剧也是这段“洞房悄悄”,这段严氏专利式的“洞房悄悄”已经跟随她唱了近30年。目前,她的身份是桃园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
严凤仙,60年代初出生在江南水乡吴江市铜罗古镇。从小文静秀丽的她,嘴里面总喜欢哼着什么。读高中时,她是学校里的文艺骨干,高中毕业后就参加了村里的文艺宣传队。1980年3月,铜罗镇文化站招生创办亦工亦艺宣传队,后来改称为铜罗小百花越剧团,她以一曲越剧尹派选段“洞房悄悄”被优先录用。这一录用从此也就决定了她一生要与文化为伴,一颗心永远地倾情在党的文化事业上。
汗水、泪水、歌声、笑声伴随着她在群众文化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走过了近30个春秋。她演过小品,唱过小戏,扮过老旦,也演过花旦,她不但能唱还能跳。她三十年如一日,一心扑在事业上,整天没日没夜地工作,也总是唱个不停。她的爱人独自承包经营一家大酒店,但她从不帮忙料理,她的家人说她“酒店里是座上的客人,家里面是住宿的商人”。但尽管这样,她的爱人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她,使她在群众文化工作的岗位上做出了成绩,赢得了赞誉。
当年在小百花越剧团的日子里,严凤仙不但亦工亦艺,而且还兼管着后勤等工作,成了越剧班里的尖子。在影剧院工作担任经理的日子里,她把一个设施陈旧老化的影剧院办成了苏州的“明星剧场”。在群众文化工作的岗位上,她担任的副站长是一名出色的配角。担任了站长,全面主持文化中心工作后,她以一颗永不言败的恒心博得了众人的喝彩,捧回了一个又一个荣誉。
三十载星转斗移,三十年风雨征程,严凤仙一头的乌发上明显地增添了缕缕银丝,但她依然很年轻,很有气质,依然天天在哼唱着她的“洞房悄悄”。(诚 成 沈 琳)
吴江市平望镇木兰舞蹈队是平望文化服务中心管理下的16支民间文艺团队中的重要队伍,陈江莉就是这个团队的主要骨干成员之一。
也许在别人眼里,这样的民间社团算不了什么,而在陈江莉心里却把它当成了一项快乐的事业去做。2000年平望镇木兰舞蹈队正式成立,陈江莉就一心扑在了这个协会上,她号召经常一起练习的人都加入这个协会。
为了更好地提高舞蹈水平,陈江莉先后参加了苏州舞蹈培训班、吴江市拉丁舞培训班。她学会了什么,就回到协会里加以推广。只要别人愿意学,她就倾囊相授。
如果有演出任务,她就积极组织大家认真创作排练。一年下来,她的电话费竟然成了日常消费中最高的一项支出,为此她没有任何怨言。她说:“只要大家一起跳舞能强身健体,能为我们平望的文化事业出点儿力、争得荣誉,比什么都好。”
这朴实的语言也诠释了她那份可贵的情怀。她的努力与付出,感动了许多人。就说去年3月她母亲生病住院吧,前后住了近5个月,大部分时间都由她陪护。其间她接到文化服务中心的电话,说要组织排练节目准备参加十镇联动比赛。每次接到电话,她都及时从苏州赶回镇里,组织人员一起排练。她说这是集体的事情,不能因为她一个人受到影响。
几年来,在她和几位骨干的努力下,木兰舞蹈队的队伍日益壮大,现在已由建队初期的27名成员发展到50多人。自协会成立以来,先后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各级文艺表演和比赛,取得过不少成绩。该团队目前也已被评为苏州市优秀文艺团队。(平 文)
华建平,号岩道人,书法宗二王,近年浸淫汉魏碑板,主张广收兼治蓄,碑帖交融,注重字外功夫,擅行草。其作品多次参加省内外书法展,并入编《书法》、《江苏书法选》、《苏州书法五十年》、《历代名人咏吴江书法集》等,曾获第六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铜奖、第七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金奖。
身为企业领导,华建平的本职工作十分繁重。但自上世纪80年代担任吴江书法协会理事长以来,为推动和发展吴江书法事业,提高会员创作水平,他竭尽全力。华建平特别注重队伍建设,引导和鼓励中青年作者把“内外兼修、发挥个性、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作为努力目标,脚踏实地夯实基础。经过近20年的默默耕耘,终于厚积薄发,结出累累硕果。一批中青年作者脱颖而出,在各类国家级展览上连创佳绩,捷报频传。吴江市仅近5年内获全国级奖项的书法作品就有17件,在全国发表或参展入选的作品有34件。目前,吴江市书法创作水平已处全国县级市前列。
2000年华建平因病离岗休养,为不影响市书协的工作,他主动辞去主席之职,退居二线,但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协助书协工作。同时,他利用养病时间,继续潜心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书法创作水平,并以一己之长为社会服务。他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与地方的各项文化活动,只要地方需要,不计名利得失,经常无偿为学校、工厂、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题写匾额、对联,起到良好的社会反响。(红 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