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传 承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专 题

第3版
视 野
  标题导航
不能盲目添加新元素
兖州民俗“请神猴”
牛文化
百年沧桑二夹弦
梦见周边全是制纸作坊




 中国文化报 >  2009-01-11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歌成了假民歌 民俗成了伪民俗
不能盲目添加新元素
  “长衫龙”舞蹈队员在练习。
  本文作者、布依族民歌“九板十三腔十八调”传承人耿文福在贵州“黔枝御叶”茶文化节上演唱。

  耿文福

  贵州贵定布依山歌和苗族舞蹈在贵定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了千年,作为一种原生态文化形式,贵定布依山歌和苗族舞蹈有声有色地呈现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古朴的气质风韵,最大含量地保留了布依族原始音乐和苗族原始舞蹈的最初形态,并与本民族本地区的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依托民族节日、宗教祭祀、民俗活动等生态环境而遗存并流传至今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

  笔者通过长期的挖掘、收集、整理、研究后发现,在贵定布依族原生态民歌和苗族原生态舞蹈中,都涉及到开天辟地、原始狩猎以及民族迁徙、祭祀、信仰、崇拜和爱情等内容,才让我们今天有可能窥探到原始音乐和舞蹈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形态特征,感受到远古的民族气息,了解到先民的观念和感情。因此,保护和传承这一民族民间原生态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贵定布依族原生态民歌和苗族原生态舞蹈的保护工作开展得如何呢?到目前为止,新铺乡小花苗原生态舞蹈“长衫龙”已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抱管乡布依族原生态民歌“九板十三腔十八调”成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他项目因为“挖掘不够深入”“资料不够翔实”等原因,使得申报仍然还只是申报。申报成功的两个项目中,“长衫龙”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新铺中学开设了一个课外兴趣班,每星期由传承人从“长衫龙”的原生发地——谷撒村步行30多里山路到学校来给喜爱苗族舞蹈的孩子上一次课,而布依山歌的传承就只是传承人凭自己的热爱和很有限的力量做了些力所能及的事罢了。自2000年贵定县首届少数民族“六月六”艺术节在全县掀起民族山歌文化热以来,随着贵定县冬至文化节、盘江“金海雪山”旅游文化节以及贵定县山歌擂台赛等节会和赛事的开展,参赛歌手、现场观众、远近游客也在不经意间知晓了一些布依山歌的基础知识。

  谈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很多地方都把它和旅游挂起钩来,以达到发展一方经济的目的。我们当然不否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同时也可以促进当地政府对这一文化资源的进一步挖掘、整理和保护。但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观光活动和人为的发展、开发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流失和变异,许多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和礼仪习俗、节庆等由于盲目开发、复制甚至是杜撰,而丧失了世代承袭的原本韵味及文化底蕴,变成了平庸的商业表演形式。许多村寨的房屋前后都挂上几串红辣椒、几提玉米棒子,摆上几个大南瓜,屋内布置一台织布机或纺纱机,磨、碓、风簸、木犁等也一应俱全;进寨三件事:喝拦门酒、听迎客歌、看民族歌舞表演。这些千篇一律的“开场白”,实际产生了文化认识上的误导和扭曲,可以说是急功近利的破坏性开发。

  关于发展问题,有专家表示,发展需要创新,但创新不是简单地加入新元素,原生态舞蹈就不能乱创新,比如苗族的舞蹈里面加入芭蕾舞的动作,那就是乱来。今年举办的“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上,一些“不会说苗话不会唱苗歌”的“文化人”弄出个“长衫龙的歌”,结果有专家在演唱完毕后进行点评时提出了疑问:“这就是苗族的歌?”

  由此看来,我们保护与发展甚至创新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必须要首先保持住其原有的风格风貌和艺术特色,这是传承和发展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基本要求。当然,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逐渐增多,使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因此,在保护与发展原生态歌舞过程中,也需要必要的艺术加工和处理,但应该清晰地了解和认识这些民族文化的生存现状、形态和特征。

  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开发的关系呢?应当综合民族分布的特点、历史渊源、地理环境的条件,找出最能代表本土文化的区域,对这一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系统综合的考察和梳理,并以文化地理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文化发展观的视角予以把握和扬弃,使传统文化中真正优秀的独特的价值凸现出来。就贵定而言,可以建立布依山歌“九板十三腔十八调”和小花苗“长衫龙”、海葩苗“长鼓舞”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域。每个民族或地域都因其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不同而积淀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因此,只有尽可能地保存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其文化的原生态也才能得到较好的保护和发展。同时要保护好传承人,这也是保护原生态民族民间歌舞的关键所在,要让他们在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自觉接受和传承民族民间原生态歌舞。另一方面,应该将民族文化纳入中小学教育网络,列为学生素质教育考察内容,让民族歌舞、音乐、美术等走进课堂。如丹寨县民族中学一方面组织力量编写乡土教材,另一方面凭借地域文化优势,开办“苗族芦笙歌舞班”“蜡染工艺美术班”“民族美术基础班”“民族声乐班”等,请民间艺人走进校园当编外老师,传授侗族大歌等民族民间文化艺术。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