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 象
安徽省潜山县官庄镇普通农民刘同焰去年可谓喜事连连,10月荣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11月又被推荐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4年,北京故宫乾隆倦勤斋修复工程遭遇一道难题:急需一种具有极大柔韧度和吸水性能、无毒又能防虫蛀、不褪色的特殊纸品作为修缮材料。这种纸张需要手工制作,工艺复杂,身怀此种制纸绝技的人凤毛麟角,而刘同焰就掌握了制作有1700余年历史的稀有纸品──桑皮纸的绝技。
46岁的刘同焰个子不高,脸膛黝黑,不爱说话,但提起桑皮纸生产历史、工艺流程,他便会兴奋地打开话匣子:桑皮纸主要产地在潜山县官庄、槎水、黄柏等乡镇,它的生产始于汉末,因此又称汉皮纸,规格分“大汉”“中汉”“小汉”3种,主要用于高级包装和制伞、糊篓、做炮引及典籍修复。它的制作工艺流程复杂,有剥皮、出青、踏料、下槽等30多道,每一道工序都有秘诀讲究,马虎不得,有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高质量的桑皮纸技艺靠的是师傅口传心授,一代代薪火相传。少年刘同焰就对家里的造纸坊很着迷,看着一张张粗糙的树皮在父亲的巧手中如同变魔术一样成了一张张白滑细嫩的纸,他惊喜不已。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中,刘同焰慢慢领悟着制作的诀窍。一次,父亲拿出一张桑皮纸让刘同焰仔细观察,他看了半天,再用力一拉,但任凭他如何用力,桑皮纸也没有破裂。父亲告诉他,这就是桑皮纸的不同凡响之处。父亲的手艺炉火纯青,但只懂做却不能加以科学总结。刘同焰开始也只知道操作,日子久了就想了解这种纸的奥秘。后来有专家告诉他,由于树皮中含有特殊物质和与众不同的工艺流程,使桑皮纸具有柔韧、拉力强、不断裂、不褪色、防虫、无毒性、吸水力强等许多优点,为纸中珍品,一旦技艺失传,就难以造出高质量的桑皮纸。这促使他发誓要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上世纪80年代中期,20岁的刘同焰出师了,当时也是官庄桑皮纸最为兴盛的时期。国家档案局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对潜山桑皮书画纸通过使用和鉴定,予以高度评价,桑皮纸知名度直线上升,当时整个官庄镇从事桑皮纸生产加工的达1500余人,共有180张槽,200多人常年在外推销,年产40万令,要装400多辆卡车,年产值500多万元。桑皮纸这一特产使官庄人的生活水平大大高于周边地区,许多姑娘还托媒嫁进深山,官庄人感到很风光。
但好景不长,进入90年代,传统手工造纸工艺受到了机械化生产的严峻挑战。手工作坊式的加工无法与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竞争,一些生意还算好的作坊也不得不把主要精力转移到生产机械纸上来,许多身怀绝技的民间造纸艺人忍痛转行从事他业。桑皮纸手工制作周期长、工序多、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市场需求有限,一些独生子女不愿传承学艺,因而后继乏人。但机械生产的桑皮纸数量虽大,质量却无法与传统手工工艺制作的纸匹敌。刘同焰虽然痛苦、矛盾,但他实在舍不得放弃这门技艺,依然“顽固”地坚守着。
坚守终于给刘同焰带来回报。2004年6月,故宫决定由刘同焰制作倦勤斋修复所需桑皮纸。抱着“不能让国宝有任何缺憾”的愿望,刘同焰一丝不苟,严格按照故宫用纸的要求,将手工制作的500令桑皮纸送交故宫。桑皮纸有幸成为故宫大修的特选材料,使这项民间绝技重新受到世人关注,2008年,桑皮纸手工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使刘同焰感到了莫大幸福和光荣。笔者采访他时,刘同焰说,前几天,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周边全都是纸作坊。欣逢盛世,千年绝学一定会在现代竞争中找准自己的独特位置,焕发勃勃生机,刘同焰定能梦想成真。
芮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