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化人才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演艺剧场

第3版
文化人才
  标题导航
驰骋在精彩的艺术王国
青藏高原上的雪莲花
从玩泥巴的孩子 到青年雕塑家




 中国文化报 >  2009-01-12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藏高原上的雪莲花

  张 悦

  扎西顿珠在西藏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不只因为当地电视台经常播放他表演的节目,还因为多年来他一直下乡为百姓演出,其精湛的演技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被亲切地称为“青藏高原上的雪莲花”。

  扎西顿珠是西藏话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多才多艺,能唱歌、会跳舞,当主持人、演小品、演电影、拍电视剧,样样拿得起。

  我能演戏吗

  扎西顿珠出生在拉萨郊区,年龄不大就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下地干农活。12年的务农生活,使他对农牧民兄弟充满了感情。他回忆说:“当年我的文化程度算是比较高的,经常为农牧民兄弟们用藏语念报纸,不少新闻是被我通过这样的方式传播出去的。”

  1977年,他以卖酸奶、牛奶为生,贴补家用。终于有一天,他决定和父亲坐下来认真地谈一次话。他希望能离开农村,去学习有用的知识,或者找一个单位工作。父亲开始不同意,但最终他还是说服了父亲。

  1997年春天,西藏歌舞团和西藏话剧团到他的家乡招演员,有相识的人推荐扎西顿珠去试试。没想到,两个单位考试他都合格了。当时,他面临着选择。扎西顿珠说:“从自己的特长来说,唱歌肯定要比表演更得心应手,话剧相对比较陌生。虽然话剧团考试合格了,但我能演戏吗?自己心里也没底。”这时,他想起在上世纪60年代拍摄的电影《农奴》里,很多角色都是由西藏话剧团的老一辈演员出演的,他们大多出身于西藏贫苦农牧民家庭,有很多人当过贵族的佣人、家奴。有的从小被迫当“差巴”——在寺庙里当苦工,有的从小失去父母、流落街头,可以说在他们许多人身上留着皮鞭的伤痕,在心灵深处又戴着奴隶制强加给他们的沉重的精神枷锁,所以他们演起电影来令人印象深刻。“我从心底里对这些苦出身的艺术家们充满崇敬,而且深感学习的重要。所以,最终我进入了西藏话剧团。”

  一切从零开始

  1962年8月,西藏自治区在上海戏剧学院培养的第一批话剧演员的基础上创建了西藏话剧团,话剧艺术在西藏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许多第一届藏族表演班的学员后来成为了西藏话剧事业的栋梁。时隔20年后,上海戏剧学院再次受文化部的委托,办起了第三届藏族表演班,扎西顿珠是这一届的学员。第三届藏族表演班与第一届、第二届藏族表演班不同的是,苦大仇深的农奴和文盲少了。

  扎西顿珠回忆说,他们班一共有30个学生,分别来自拉萨、山南、日喀则、林芝地区,有农牧民、矿工、手工业者,只有少部分是从学校里招来的,最小的14岁,最大的23岁,很多人都不会说普通话。1977年3月,扎西顿珠和这些从没有离开过家的同学来到了上海戏剧学院学习,由于文化程度较低,他们普遍对学习缺乏信心。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们对这30位藏族学生关爱备至,扎西顿珠说:“当时相当于4个老师教1个学生,从汉语拼音开始教我们,每天学习28个汉字,晚上老师还让我们默写,这样学习了半年左右,大家就都适应了。在上海戏剧学院度过的这4年时光,对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很大影响。尤其是藏汉同学之间建立起来的真挚友谊让我难忘,那时的一些汉族同学直到现在和我都是非常好的朋友。”

  1981年第三届藏族表演班毕业演出的大戏是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带着这部戏到北京汇报演出,并参加庆祝西藏和平解放协议签订30周年活动。6场演出轰动了首都文艺界,大家说,上海戏剧学院藏族班带来了一台好戏,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农民演农民

  扎西顿珠从上海回到拉萨后,继续在话剧团工作,“感觉生活很充实,有许多事情干,有戏排。尤其是话剧团的老演员对我们年轻一代特别爱护,那时话剧团排了很多藏语的大戏,我们都成了主要演员,在舞台上的实践也使得我们迅速成长”,扎西顿珠说。1985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到拉萨来拍电影《女活佛》,在话剧团里选择了扎西顿珠做男主角,这是他第一次“触电”。跟剧组拍戏很辛苦,从阿里、甘孜一直到云南的西双版纳。由于是第一次拍电影,扎西顿珠不知道怎么演,导演对他说,你在上戏学习过,又在西藏话剧团演过这么多戏,女主演是歌舞团的舞蹈演员,你更应该作为他的表演老师教她才对。

  1995年扎西顿珠在文化部第五届文华奖评奖中荣获文华表演奖;1997年因主演《班禅东行》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2007年中国话剧百年,作为西藏话剧界的唯一代表,扎西顿珠获得“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工作者”称号。

  “无论在话剧还是电视剧里我都喜欢演农民,尤其喜欢下乡演出。”扎西顿珠真诚地说。2008年,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厅、文联组织开展的话剧小品下基层活动,扎西顿珠都积极参加。西藏话剧团的演员们在20多天时间内到最基层为群众表演了40多台节目,极大地丰富了基层农牧民的文化生活。“那就像回家的感觉,话剧现在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扎西顿珠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