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文化旅游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演艺剧场

第3版
文化人才
  标题导航
近距离观赏五彩海豚的地方
冬游草原:骑马踏雪赏“风车”
北京景区景点将推行弹性票价
赤壁:舞剑促旅游
温泉旅游亟须行业规范
春节海峡两岸团圆游受追捧
给一缕阳光
“世界遗产型文化旅游景区”
北京石花洞探幽




 中国文化报 >  2009-01-12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给一缕阳光
——来自安徽民营剧团的调查

  (上接第一版)

  以农养艺,是双沟梆剧团的生存基础,但剧团的发展问题还要靠他们不断地开拓演出市场。目前,该团每场演出收入1000多元,每年收入约20万元,利润有几万元,演员按劳取酬,主要演员每月演出收入1500元至1800元,一般演员演出月收入为八九百元。

  同双沟梆剧团一样在农村演出市场闯出一片天地的民营剧团很多,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的凤英剧社是突出的一个。凤英剧社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自2001年创办以来,走村串乡,送戏上门,让脍炙人口的“黄梅”飘荡在四邻八乡的山野和村庄,年均演出300余次,观众达14万人次,演出收入45万元。2008年,凤英剧社被评为全国“服务基层、服务农村”优秀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受到中宣部、文化部等部委的表彰。

  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民营剧团的演出环境往往非常艰苦,然而吃苦耐劳、不畏艰难是他们得以顽强立足市场的重要因素。一些民营剧团的演职员在谈到为何坚守在民营剧团时说,苦虽苦,但也有乐,因为才艺施展,口袋增收,观众喜欢,政府认可。

  安徽省文化厅副厅长李修松说,民营剧团不仅是活跃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还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该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每个团年平均演出在250场左右,最多的能达到500场至600场,年收入平均在30万元左右。池州九华山歌舞团2007年演出收入高达800万元。一些在省外旅游景区定点演出的马戏团和杂技团年收入都在200万元左右,主要演职员年薪2万余元,一般员工1万余元。

  阜阳和宿州两市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有近千家,阜阳市临泉县韦小庄自然村35户人家,180人,24个杂技队,总收入220万元,人均收入超万元;坐落在临泉县庞营乡耿庄村中的一幢幢两层小洋楼,无一不是从事演出而脱贫致富的,民营剧团已经成为支撑该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宿州市埇桥区马戏团队最为集中的蒿沟乡有60多个马戏团队,从业人员1万多人,年收入8000多万元,不但使人多地少的乡镇剩余劳动力得到良性转移,而且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乡村的安定和谐。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民营剧团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如资金扶持方面、人才培养和艺术创作方面、舆论宣传方面等,剧团自身建设也有待加强。对此,安徽省文化厅将重点实施“3311”计划:即用3年时间,培育壮大临泉杂技、宿州埇桥马戏、安庆黄梅戏三大特色区域民营演艺产业,重点扶持100个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培训1000名民营文艺表演团体骨干,让政府支持的阳光更多地照耀民营剧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