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涛
打开记忆的相册,往事一幕幕闪过。风雪中,我奔跑在“4·6”保卫伦敦奥运圣火传递的行进队伍里;冰雨中,我站在“4·19” 欧洲学生抗议西方媒体不实报道的示威行列里;泪光中,我辗转在“5·12”地震全英留学生赈灾捐助和义演活动现场;忙碌中,我投入了四川灾后文化恢复重建的工作。记忆中那轻松浪漫的留学生活,剩下的已经不多了。
4月6日的雪
这是伦敦2008年最冷的一天。怀着对奥运圣火的热情,时在英国进修学习的我,早早地来到牛津街口等候。举目望去,来自全英各地的中国留学生和围观等待的市民早已把巡游路段围了起来。风雪中,国旗迎风飘扬。几个骑自行车手拿藏独旗的西方人出现了,估计是想进入巡游的马路破坏传递。几名留学生迅速组成人墙直接挡住了他们的路线,并报告了警察他们要闯入警戒区域的意图。从牛津街,到唐人街,到特拉法尔加广场,到主会场,再到千年穹顶,我们与国旗、圣火同行,与友好的英国人民一起传递奥运的喜悦。当我和大伙一起在传递会场高唱国歌的时候,心中的暖流融化了一切风雪。就在这一天,我真切地感到国家的荣誉才是我的光彩。
“4·19”的呼声与思索
两周后,留学生们自发组织起了针对西方媒体偏见和不实报道的反击。从伦敦到巴黎到柏林,“4·19” 的呼声震撼了整个欧洲。冰雨中站在英国议会大厦门前静默抗议的队伍里,我不仅对英国相关媒体和有关机构表示抗议,同时也在思索为什么有那么多外国朋友不理解中国,是不是从侧面反映出咱们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不足?比如,许多策划活动都是单项推进而缺乏横向的立体的交叉合作。我们虽然在伦敦做了“2008 China Now(当代中国)”等一系列活动,但是就我个人所知,只有部分圈内人士知道这个活动的大框架,活动的其他各项工作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策划和市场营销主题。这样的文化拼盘并不容易获得英国大众的普遍了解,这就注定了我们的很多交流项目仅仅只在国外的小众范围取得成绩。另外,我想,要是把当时在英国BBC热播的中英合拍的自然纪录片《美丽中国》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打活动和启动点,效果或许会更好吧。
“5.12”让我们行动起来
那一天,我坐在从格拉斯哥开往伦敦的火车上,久久不能平静。作为四川人,当噩耗传来,我所能想到的只有“我能做什么?”义演、募捐、义卖,拿出自己的一份心力!在全英学联捐款晚会上,我们由衷地呼吁。在掌声和泪光中,晚会让身在异乡的学子们凝聚得更紧了。
带着从英国学习的博物馆管理策划的专业知识,我回到了我现在的临时工作岗位四川省文化厅工作。看到那么繁重的文化恢复重建工作,看到领导和同事们已经在为灾后重建加倍努力,我知道自己绝对不能缺位!当我来到震中,看到山河易容、残垣断壁,看到灾区群众的文化重建需求,看到灾区群众恢复文化工作的热情,我鼓起了和大家一起艰苦奋斗的勇气。
作为四川省博物馆的在编工作人员,我看到的不再仅仅是各级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馆馆舍的重建,更是新人文、新历史的重建和灾区人民心灵家园的重建。作为策划人我更关注以后三馆怎么用,好不好用,以后的运营成本高不高,灾区财力能否支撑。我不在乎三馆建设是否要好看,我只关心成本,只关心灾区的残疾人的学习、休闲是否有障碍和困难,只关心博物馆提供的社群服务能否让人民满意并有适当经济收益。
2008年,对于我个人意味着更多的成长和思索。虽然经历了重重风雪,可我的心和祖国更近了,我已经离不开我所热爱的中国文化事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