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钱江潮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环球参考

第3版
文化广角
  标题导航
留住民族文脉 保护精神家园
温州推进文化共享工程企业服务点建设
泠泠琴音传千古
中国丝绸博物馆推出“丝路寻遗”采风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中国文化报 >  2009-01-14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泠泠琴音传千古

  新年伊始,古琴报春。日前,浙江省博物馆邀请著名古琴演奏家成公亮、丁承运和姚公白在浙江传媒学院下沙校区录音棚为馆藏的“彩凤鸣岐”和“来凰”两张唐琴录音。由浙江传媒学院顾肖联教授录音,武汉音乐学院音导系主任刘健教授监棚。录音所用的丝弦是香港黄树志所研制的独一无二的“冰弦”。“民国古琴第一人”杨宗稷认为这两张古琴以及如今不见人间的“鸣凤”琴是他所收藏的50张琴中最让他中意的3张。在杨氏所著的“琴学丛书”中,对“彩凤鸣岐”琴的评价是“声音绝佳”、“可谓凤毛麟角矣”;对“来凰”琴的评价是“声音不如鸣凤奇古而透润过之”、“庚戌春,予得鸣凤为二十四琴斋物,后得廿余琴,皆非其偶,唯此足以匹之”。从录音效果来看,这两张琴的音质和音色确实不同凡响,也印证了杨宗稷的评价。

  这次录音由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出版两张CD,分别以琴名命名为《彩凤鸣岐》和《来凰》。诸位先生根据两张古琴自身的发声特点而选定适合的演奏曲目。“彩凤鸣岐”琴发声温润、干净,所以为“彩凤鸣岐”琴选奏的曲目分别是:成公亮《阳关三叠》、《沉思的旋律》、《洞庭秋思》;丁承运《白雪》、《流觞》、《平沙落雁》、《慨古吟》;姚公白《颐真》、《乌夜啼》、《古风操》。“来凰”琴的主要特点是苍古,有内涵,用“来凰”琴演奏的曲目分别是:成公亮《桃源春晓》、《阳关三叠》、《忆故人》;丁承运《神人畅》、《归去来辞》、《四大景》、《慨古吟》;姚公白《良宵引》、《屈原问渡》、《忘忧》。成公亮,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师承梅庵派大师刘景韶和广陵派大师张子谦;丁承运,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教授,曾拜川派古琴代表人物顾梅羹和广陵派大师张子谦为师;姚公白,浙派古琴大师姚丙炎先生之子,浙派传承人。他们都是非物质文化古琴各派的传承人。

  中国各博物馆所藏的唐琴基本没有完整演奏曲目,浙江省博物馆这次录音也是开了博物馆藏唐琴演奏曲目的先河。浙江博物馆藏的唐琴之所以能够发出这样美妙的声音,并能够完成完整的曲目,主要因为民国时期这批琴的主人杨宗稷的精心维修。其实,唐琴能够流传到今天,也是历代琴人不断使用和维护的结果,否则是难以留存千年之久的,唐代的漆器能留存至今是少之又少的。诸位专家认为,唐琴不仅仅是文物,它更重要的作用是乐器,能够让它们发出声音是对它们最好的保养。借鉴国外博物馆保存古乐器的经验,中国博物馆也应该对文物的保护区别对待,对依然可以演奏的古乐器要适当的利用,特定时间请一些著名演奏家来弹奏,这样不但是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而且是对它生命的延续,也是一种别具意义和价值的保护。 (石 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