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头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群众文化

第3版
公共空间
  标题导航
“共享工程”中央党校版开通
江苏出台文化站管理办法
古籍电子版有了统一体例
陕西宁强将建羌文化博物馆
中东铁路博物馆开馆
重庆万册少儿图书开始“爱心接力”
文化多样性关乎我们的未来
海南保护黎族文化
《聊斋志异》手稿闯关东传奇
邢如良在教小学生操作皮影的技巧




 中国文化报 >  2009-01-18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聊斋志异》手稿闯关东传奇
从山东流转到辽宁 百年间蒲氏后人坚忍保护
  蒲松龄《聊斋志异》手稿书影

  李西宁

  去年,电视剧《闯关东》热播,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这个前后长达300年之久的移民潮的高度关注。在这个规模大、时间长的移民过程中,许多文化典籍也随移民“闯关东”,书写了古籍流传的传奇,其中蒲松龄《聊斋志异》手稿的遭际就非常有代表性。在不久前进行的全国古籍普查中,辽宁省图书馆珍藏的半部《聊斋志异》手稿的曲折经历,引起普查者的极大兴趣。该手稿近百年间如何从山东流转到东北,又如何躲过了一次次被毁、被抢的劫难,成为文化上的一个“闯关东”传奇。

  “一切遗稿不许阅诸他人”

  蒲松龄是清初山东淄川人,生于1640年,卒于1715年。他一生贫困,呕心沥血写成了在世界文坛上也享有盛誉的《聊斋志异》。据现存的几种手稿看,晚年的蒲松龄曾经对其著作做过一次系统的整理和校订,临终时还曾嘱咐其儿孙“余生平恶笔,一切遗稿不许阅诸他人”。蒲松龄死后,其手稿也一直存放在淄川城内玉英街蒲氏家祠,秘不示人。

  辽图珍藏的这半部《聊斋志异》手稿八卷,存四卷(第一、第三、第四、第七卷),为蒲松龄清稿本,行款与《聊斋文集》、《聊斋诗集》大体相同,共400页,竹纸,原4册,后装成8册。卷首有刑部侍郎高珩《序》、蒲氏同乡翰林院检讨唐梦赉《聊斋志异序》,及蒲氏《聊斋自志》。现存的部分有小说237篇。其中《猪婆龙》重出,《五通》、《青蛙神》各分为两篇,《犬奸》、《牛同人》、《吴门画工》等25篇为青柯亭本所佚刻。稿本中206篇是蒲松龄的手迹,其余为他人代抄经蒲氏校改。《聊斋自志》后钤有“松龄”白文长方印一枚。

  后人携手稿闯关东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清廷宣布关东向流民开放,流民入关不再视为非法。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前后,山东大旱,蒲氏七世孙蒲价人又与家族发生争执,一怒之下便携带家人及《聊斋志异》和《杂著》等几种蒲松龄手稿“闯关东”,远走东北,后定居沈阳。

  蒲价人粗通占卜之道,便在沈阳城里摆了个卦摊为生。他对手稿十分珍爱,曾于光绪初年重新装裱。裱后的《聊斋志异》共2函8册,《聊斋杂记》2册。但因装裱工将手稿的天头裁切过多,竟使书中31处作者手录、王世祯的眉批及佚名校语毁坏,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遗憾。后来蒲价人将《聊斋行乐图》及《聊斋志异》等分别传于蒲英翰、蒲英灏两兄弟。蒲英翰后因生活拮据,变卖了《聊斋行乐图》。

  蒲英灏年轻时投军,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在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帐下供职,兼营务处交涉局、筹济局委员,经上司保赐花翎三品都司。依克唐阿虽是行伍出身,但颇喜文词,得知蒲英灏是蒲松龄后人,并藏有《聊斋志异》原稿,便提出借阅。蒲英灏不好推托,便借了半部。依克唐阿看完归还,又借去后半部,可这后半部还未归还,依克唐阿就奉旨进京,并于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病逝京城。接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公私珍藏的财物多被洗劫,半部手稿从此也杳无音信,成为蒲氏手稿的一大劫难。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蒲英灏奉命镇守辽宁西丰,家属随其迁至西丰,这两部手稿也同时带往,后传于第五子蒲文珊。

  拒绝出售蒲氏后人几遭劫难

  蒲文珊喜爱读书,曾任西丰县县立图书馆馆长,对《聊斋手稿》的珍视胜过其父。他将文稿放在朱漆木匣中,除春秋之际晾晒,虽子女也很难见到。这期间有多人相借、预购,包括日本人出高价购买,均遭到蒲文珊的拒绝。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时任奉天省图书馆馆长的袁金铠从西丰县县长冯广民那里得知手稿一事,遂与蒲文珊商量借去选印。为使祖先遗墨发扬光大,有益于社会,蒲文珊亲自携带手稿前去与袁金铠面议,认为影印是一项善举,再三嘱咐半部手稿保存不易,要妥为保存。手稿在两人谈妥后暂存奉天银行。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选印一事暂时搁置下来。直到1933年夏,袁金铠才让人选出有王渔洋评语的14篇以及通行本未收入的《狐谐》、《仇大娘》等10篇共24篇44页,珂罗版影印,题《选印聊斋志异原稿》。

  此时,已任伪满洲国参议的袁金铠与伪满奉天中央银行行长陈漱六,希望蒲文珊在影印后把手稿卖给他们,被他一口回绝。他在给袁金铠的信中说:“先祖遗墨,仅此稿幸存,虽有欲购者,但贫不卖书,古训昭然,又何忍负先世保存之苦心也……”以此向袁金铠表明了自己决不出卖手稿的态度,取回了手稿。没过多久蒲文珊被免去了图书馆馆长的职务,他遂在西丰县的医院谋了一份差事。后来,医院发生了麻醉药丢失案件,蒲文珊所在医院的职工被全部投入监狱审查。得知蒲文珊入狱的消息,袁金铠的儿子,时任西丰县县长的袁庆泽前去探望,委婉地提出只要答应出卖手稿,就可以为蒲文珊早日出狱活动,蒲文珊却严辞拒绝了,手稿才免遭一劫。

  土改中险遭焚毁

  随着东北地区的解放,西丰全县进行土改,薄有田地的蒲家被农民“挖浮财”,少量衣物及大量字画书籍被抄走,手稿也在其中。

  幸运的是西丰县人民政府秘书即后来任县委书记的刘伯涛,被任命为土改工作队的负责人。他文化程度比较高,又爱读书。一天,他在元宝沟农会检查工作时,见炕边屋角有一堆准备烧火的乱书,便随手拣出两册一看,书是手抄本,上题《聊斋志异》,纸张颜色很旧,有勾划添加的字迹,他觉得这是前人有价值的抄本,便到县公安局询问有没有蒲松龄后人,最终查到了蒲文珊。蒲文珊称《聊斋志异》是先祖遗墨,共存有2函4册,但发现的只有2册。刘伯涛再度查找,有村民告诉他曾经有一位女干部看过同样的两本书。经多方查找,知道这位女干部叫王慎之,已经调往哈尔滨工作了。刘伯涛随即向黑龙江省政府发函求助,大约半年后,黑龙江省政府将王慎之带走的那两册《聊斋志异》手稿寄给了刘伯涛。(下转第四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