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群众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群众文化

第3版
公共空间
  标题导航
从“草台班子”到“正规军”
山坳里办起联欢晚会
义务演出2000余场
看看这些地方怎么过节
公益服务与
拉动内需并举
中国式斗牛也精彩
农民返乡制作民间工艺品“挂门笺”




 中国文化报 >  2009-01-18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式斗牛也精彩
  图为斗牛的激烈场面

  沈海滨 文/图

  贵州省从江县的苗、侗等民族长期以来用牛耕作,与牛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形成了对牛的崇拜心理,这里至今保留着一种古老而有趣的节日——斗牛节。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苗寨寨门悬挂的是带角牛头,苗家神龛下放有相连牛角。苗族人民让水牛相斗,并不是戏牛取乐,而是以斗牛的方式,展示苗家敬牛爱牛拜牛的特性。苗家喜爱斗牛,基本上每个集会节日都有斗牛活动,每年秋收后,还有特有的斗牛节。斗牛有一种是耕牛兼斗牛,这种牛比较雄健;一种是专业斗牛,这种牛平常不耕作,为一个寨子或一个家族共有,由一个大家选定的具有丰富经验的能手饲养,节日期间拉去参赛。

  斗牛节到了,主人们在迎宾待客喝酒时,会特意用糯米饭把牛喂饱,有的还给牛喂上几口酒。中午,斗牛场内外,人们从四面八方牵来几十及至几百头斗牛,有的斗牛身上还配有牛鞍,牛鞍上插有五彩小旗,两边挂满铜铃,响声叮当,有的牛鞍上还插有历届斗牛获得的奖旗,显得格外威风。斗牛先由有经验的人牵着在场内环绕一圈,让牛熟悉环境和对方,然后将两牛头相对,在相距约两米处同时将牛鼻绳放开,两牛便开始相互打斗。四面观众为两边斗牛吆喝助威,气氛热烈。斗牛节期间,看斗牛的、看热闹的、做客饮宴的、谈情说爱的, 各有所得,节日往往三五天才结束。

  侗族人斗牛虽然同是两牛相斗,但南北侗乡礼仪各异,这些不同的仪式都留下了古代征战的遗迹。斗牛节是侗族同胞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二月或八月里逢“亥”的日子里举行。节日这天清晨,铁炮三响,“牛王”在锣鼓和芦笙的乐声中进入斗牛场。这时一支支队伍持金瓜、月斧,举着各种旗帜,前呼后拥,绕场三周,算是入场式,也叫“踩场”。接着,各队牵着自己的“牛王”,举着火把,严阵以待。铁炮一响,他们便将火把往前一抛,参斗的两头牛从两端四蹄腾空,冲了上去,斗作一团,难解难分。如果两头“牛王”久斗不分胜负,人们就用大绳拴住两头牛的角,像拔河一样往后拉,解脱它们的搏斗,算是平局。如果一方输了,他们的彩旗就会被对方的姑娘们全部夺去,需要通过赎旗礼和对歌的方式才能赎回。

  浙江金华也有斗牛的习俗,被誉为“东方文明斗牛”。自1992年以来,“金华斗牛”于每年重阳节隆重开角,并伴有斗牛大奖赛。

  金华斗牛过去都是为庙宇开光的一项娱神活动,并常常与庙会相结合。积习相沿,经久不衰,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停止。1985年4月,金华市在湖海塘畔重建斗牛场。斗牛除金华县外,金华市属义乌、浦江、永康、武义、兰溪等县市均可见到。武义称斗牛为“抄牛”或“抄牛角”,浦江则称“轧闯牛”。每年稻秧插竣“开角”(第一次斗牛),至次年春耕前“封角”(最后一次斗牛),几乎是一月一大斗,半月一小斗,斗满一周年称“一案”。

  金华素有二绝之说,一是火腿,二是斗牛,但金华斗牛风俗究竟始于何时无考,清末进士王廷扬所作《斗牛歌》小序中则云:金华斗牛“始于赵宋明道年间(1032─1033)”。

  古今文人写过金华斗牛的不少,比如鲁迅早期即在《观斗》一文中写道:“看今年的《东方杂志》才知道金华又有斗牛,不过,和西班牙却两样的,西班牙是人和牛斗,我们是使牛和牛斗。”作家曹聚仁在《万里行记》中写道:“金华斗牛历史可能比西班牙早,却是牛斗牛,其热闹刺激不在西班牙之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