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严长元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使我国各种文化活动呈现出强烈的“奥运”色彩,对外文化交流也是如此。奥运为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8年中外艺术展览,除了保持一些常规的政府文化交流项目外,可以说,奥运文化活动中的系列展览是其中的重头戏。不仅持续时间较长,且展地涵盖北京的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展出内容从传统的绘画、书法、雕塑扩展到影像、摄影等领域,为奥运盛典营造了欢乐、和谐的氛围。
三个特点
一是向世界展示了多元文化的多彩魅力,突出地域特色。
如2008年8月11日,“沙特民间遗产和阿拉伯风俗传统画展”全面反映了沙特阿拉伯民族的风土人情,展出了麦加清真寺、法赫德国王体育场等沙特典型建筑的模型,以及民族传统服饰和手工艺品。同年8月21日,东亚视觉艺术展展现了东亚国家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以当代艺术自由多样的表现语汇与观念阐释,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5月18日开幕的“微型版画”邮票展,数百枚奥林匹克主题的珍贵邮票和近百幅肖邦海报、招贴画,展示了波兰文化的多彩。
二是通过艺术的独到视觉,推崇探索创新精神对于文化艺术沟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作用。如6月7日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世界的一分钟——60秒的影像艺术”,14个国家参与的阿迪达斯运动视觉艺术展等,都以一种崭新的视角告诉观众艺术的无限魅力,以及创新精神的重要作用。
三是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主题相契合,通过各大洲众多国家参与的展览,传递同一个地球村的理念,表达和平友爱的主题。如“四海一家——第三届驻华使馆艺术藏品展”,集中展示了六十五国驻华使馆收藏的435件套艺术精品,为中国观众了解各国的文化艺术提供了一条捷径,从中还可以了解各国外交官们的生活情趣与艺术修养。
三个突破
一是突破了原有的国家和地区间的艺术交流项目,将展览拓展到社会的具体领域,比如运动品牌、玩具等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增强了社会关注度,也更加贴近大众、贴近生活。
二是突破了单一的展览模式,将展览与舞台演出相结合,使展览更多了立体色彩。如6月23日举办的“相约北京——2008奥运文化活动·港澳艺术节”暨“2008港澳视觉艺术展”上,绘画、摄影、雕塑等港澳作品共70余件与当天同时开幕的演出一起,呈现了多元文化背景下港澳人眼中的世界。
三是实现了参观人数的突破。“四海一家”展览的观众人数超过10万人,有六十六国的驻华使节(包括欧盟大使)出席,盛况空前。“世界的一分钟”展览观众人数达8万。
值得一提的是,在不断推进各种展览活动的过程中,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通过策展、布展等环节,发现和培养了一些“可持续发展”项目,为该中心今后拓宽展览领域、将展览引向深入、为发展积蓄后劲提供了思路和帮助。
如港澳视觉艺术展,从最初的单个展览发展为港澳视觉艺术节,内容更为丰富,也为今后展览地点、展览方式的变化奠定了基础。甚至可以说,正是艺术展的举办推动了绘画与舞台艺术等的互动,促成了“艺术节”的形成,而最终受益的是广大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