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学术·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书 法
  标题导航
下跌效应引领艺术市场艰难转型
观点集萃
2009艺术新希望
2009:艺术史这一年




 中国文化报 >  2009-01-22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观点集萃
  香港佳士得预展现场的中国当代名家力作

  中国美术全方位繁荣的标准

  冯远在《中国当代美术的评价标准》(《光明日报》 2009年1月18日)一文中认为:我们的创作要出精品力作,没有别的窍门,美术家只有老老实实地深入生活,实实在在做好“三贴近”,不搞花架子,扎扎实实地提高理论素养,深入研究形式、风格、技巧和语言,在创作上下真功夫、下苦功夫。我们的美术展览要注重艺术质量与学术品格,通过不断完善评价机制,把握和引领学术导向,通过评奖表彰,嘉勉先进、激励新人。我们的美术教育,首先要从教师做起,努力提高综合素养和学术水平,身体力行地帮助、引导学生提高艺术鉴别能力,加强专业基本功训练和创新实践的探索,掌握谋生和服务社会的本领。我们的对外美术交流,无论是进与出,请什么进来,拿什么出去,都要秉持“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以我为主,对我有益”的理念。塑造、传播国家的文化形象,展示经典、展示精品。即使不能做到每一个艺术家、每一件作品都是精品、经典,那么持守健康的、有益的,起码是无害的艺术基本底线也应当成为策展人和艺术家的责任。我们的艺术品市场应当在美术家、经营商和藏家三方建立起诚信的互动关系和良性的供需机制,鼓励更多有实力的中国收藏家追捧中国自己的名家大师作品。

  设计专业不能替代工艺美术专业

  陈履生在《设计不等于工艺美术》(《美术报》2009年1月19日)一文中认为:设计专业不能替代工艺美术专业。在工艺美术的各个专业之中都有设计的学问,而设计专业与工艺美术专业并没有学科上的直接联系,因此,取消有关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不利于保护、发展、研究传统工艺美术。因为“工”的问题,“匠”的问题,都是专门的学问。从另一方面来看,教学反映社会需求,工艺美术各个门类的现实生存状况有许多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处于大都市北京的景泰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此,在国家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应该更加重视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美术,因为其中有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而在大力提倡文化产业的当下,也应该更加重视工艺美术的保护、发展、研究、开发。那么,比照《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除了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之外,各级政府还应该以国家的力量,“采取必要措施,发掘和抢救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征集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培养传统工艺美术技艺人才,资助传统工艺美术科学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传统工艺美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照片是对绘画艺术的消解

  易英在《照片》(中国艺术批评家网 2009年1月14日)现在画画都是画照片,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以前用照片来搞创作是犯规的事情,可以用照片来收集素材,但最终不能画出照片的效果。老师告诉我们为什么不能用照片代替创作,是因为写生的过程是一个体验的过程,画一个老农民的形象就有对农民的体验,就会把感情和认识表现在对象上,甚至在作画的过程中与对象还有直接的情感交流。照相之所以犯规就在于它是对表象的复制,而照相的瞬间是不可能有情感交流的。实际上,在照片的后面还有潜在的话语,照片取代了我们对真实事物或形象的观察,当我们把一个真实的场景搬上画面的时候,是把一个三度空间转换为两维的平面,而又在这个平面上塑造出三度空间的幻觉。照片的复制是从平面到平面,写生则是从立体到平面,一整套写实绘画的技巧也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照相和绘画是如影相随,自从摄影发明出来以后,那种用科学手段复制的真实空间,是对手工复制的最大诱惑。当我们画素描的时候,老师会告诉我们素描的步骤有显影法和聚焦法;画风景的时候老师会说要像照片那样拉开距离;搞创作的时候老师会说要像相机镜头那样“视觉中心实,视觉两边虚”。照片为绘画提供了真实空间的参照,从表面上是加强了绘画的真实感,实际上是对绘画的消解。

  艺术品投资不是假设和想象

  姜长城在《全球艺术品市场监测周报:1月8日-14日》(雅昌艺术网 2009年1月15日)一文中认为:亚洲真的是个均值化的存在吗?恐怕任何国家都不会这样认为,固然大家是有些文化交融互渗,但是在如今的这个世纪,要是说一定有些共同点的话,那估计是全世界的共同点而不只是亚洲区域的共同点了,至于其他的实在没有什么共同。也就是说,其并不是一个具有共同文化支撑的实体,文化内涵的不同导致的是不同的价值认同。而艺术品和其他商品的区别也不仅仅是在品质和品牌上。作为精神消费品、文化附加值产品和特定文化和民族复合体的载体,艺术品的流行性在很大层面上跟具体的国家有关,跟这个国际的政治、经济发展速度、地位上升速度有关,在这些上面的差别其实最先体现在资本流动性的着陆点上,而后跟进的是一轮文化投资热潮。一个方面是因为资本装饰需要,另一个方面是小额资本也想分享特定经济体的增长所带来的财富增长。目前还能叫做新兴市场、每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就数据来看亚洲好像只有中国,这样的国家中不断增长的基数巨大的新贵群体的消费预期是让人想想都热血沸腾的事情。要在日本找到这个感觉,好像就有点牵强了。所以即使技术粗糙点,就算想法不是智慧广博,那又怎么样呢?对于投资来说,无非是想买点能不断折腾、差价巨大的标的,而不是每年几个百分点稳定增长的东西,否则那和直接把钱存到账户上拿利息有什么区别?

  艺术教育不能是少数人的独享品

  王建国在《关于艺术教育的思考》(新华网2009年1月15日)一文中认为:艺术教育没有起到促进全体学生艺术素养提升的价值,相反却成了培养少数艺术类人才的独享产品。艺术本身是一种以审美为目的的高级精神活动,艺术创作是人的思想和情感的最真挚表达,人在各个年龄段对外部世界都有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思考,都会有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感受的欲望,儿童的涂鸦、少年时的各种小制作、青春期激情澎湃的诗歌朗诵等,实际上都是宝贵的艺术萌芽或是艺术的创作。事实上,以各种艺术形式对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和释放是每个人所共有的特点,是人的天性。艺术教育就应该予人天赋为前提,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给以加工和培养,从而促进所有人艺术素养的提升,最终使人的德行高洁、精神家园丰富。但现实中,本应对所有学生和社会公民所实施的艺术教育,却仅仅变成了少数艺术类专业院校和少数人的独享产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