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特别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汶川,春节好!
“我送熊猫赴台”
舞动着的“长山芯子”




 中国文化报 >  2009-01-23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舞动着的“长山芯子”
  贵妃醉酒
  等待
  抬芯子
  俊俏的打扮

  张 岩

  长山芯子一直活跃于民间,深受农民的喜爱。上世纪60年代曾一度步入低谷,几近中断,这种状况持续到“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长山芯子在民间渐渐复苏,众人自发参与,当年“欣欣向荣”的景象又出现了。但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文化多元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冲击,使长山芯子跌入低谷,甚至出现濒危势头,往昔的自发性参与变为经济利益的诱导和驱动,群众失去热情,长山芯子也就此失去了自身的发展动力。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兴起,长山芯子再次被唤醒。

  现年70岁的甘前村老艺人吴桂芳说,在一些重大节日或举办庆祝活动时,都有企事业单位来邀请他们前去表演。每台芯子的出场费一般在1万元左右,长山芯子焕发了活力。

  村委联络,艺人指导,村民参与,让长山芯子寻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邹平县政府举办的农民艺术节也为长山芯子的发展提供了舞台。

  2006年,“滨州市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机构设在山东省民间艺术研究中心。该中心在资料收集、整理以及建立艺人档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充实了长山芯子的“信息库”,同时,对部分传承人、艺人进行扶持。2007年,长山芯子进入滨州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很多长山芯子表演采取了企业买单、定向表演的产业化模式,特别是周村一带的企业,每年都专门来邀请长山芯子进行表演。长山芯子演出是一项高成本的活动,需要50余名演员、多名化装师,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撑就无法形成演出阵容。

  长山芯子艺人大多是“半农半艺”,很少有专职传统艺人的角色,他们都把艺术看做茶余饭后的自娱自乐,视为世代相传的技艺绝活。据甘中村村支书郭贵正介绍,长山芯子带给村民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引力,尤其是部分老艺人,他们每年都会自发地集结。据甘埠村的一项调查,该村84%的家庭中有成员参与过芯子活动。芯子的参与率很高,并且大部分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随着长山芯子的市场化运作,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暴露出来,影响和制约着长山芯子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除个别区域外,许多地方的长山芯子队伍都逐渐萎缩、消失了,在演出时间上,也仅局限于元宵节前后,其他时间几乎没有演出。长山芯子的演出市场由原先的“串村到镇”变为“进城入企”,而真正适宜芯子生长的沃土却失去了养分。同时,仅靠市场的驱动使得当今的长山芯子充斥着商业表演的味道,原生态气息有所减弱。据调查,在多项选择的文化活动中,许多农民最先摒弃的就是传统的民间艺术,一些农民的民俗观念逐步淡化了。

  在技艺的传承过程中,现代化的技术使芯子有了“新花样”,安全、轻便的“假人芯子”走上了舞台,征服了观众,使得“真人芯子”望尘莫及,艺人们也就失去了传承技艺的原动力,工艺渐趋萎缩。这在一定程度上毁坏了“农民艺术”原生态的面目,使一些古老的绝活处于濒危状态。

  长山芯子的艺人群体主要包括技艺精湛、精晓芯子制作流程的铁匠、木匠与化装师等。据老艺人杨光诚介绍,其制作技术的掌握者都是一些70岁以上的老人,现在全懂的也不多,只能组织精通各个部分的艺人“拼块组合”,这就使得长山芯子面临着技艺失传、后继无人的境地。同时,艺人老龄化也导致长山芯子失去了往昔活力,渐趋落伍。艺人们都倾情于传统的技艺与造型,严保门派风格,缺乏创新。

  面对长山芯子暴露的突出问题,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扬这种文化资源,是当下面临的重大课题。在深入发掘传统芯子艺术精髓的同时,要创立一批富有时代气息和风尚的新剧目,既要保持门派风格和长山芯子原生态的内核,又要大胆创新,开辟更广阔的演出市场。

  (本文图片由冯琳、刘亚中摄)

  相关链接

  芯子起源于明清时期的山东长山县,现周村与邹平交界地带,流传于长山镇、青阳镇一带。

  明清时期,周村商业街市纵横交错,是有名的“丝绸之乡”。一些丝绸老字号依靠周村发达的纺织技术,独创了芯子,借助芯子展示丝绸、宣传生意,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成为当地元宵节扮玩的一大特色。

  芯子类似民间的抬轿,大多根据剧情需要在底座四周彩饰亭台楼阁、石桥彩虹、花卉等道具。踩芯子的大多是孩童,小演员们高悬空中,从脚踝到腰部都被白布和棉絮牢牢包裹在铁棍上,形成一个整体,外面再穿上戏服,将铁棍巧妙地遮掩起来,于是空中的孩童便有了亭亭玉立之感。

  绑“芯子”是保证表演是否完美的重要环节,捆绑要有技巧,既不能过松也不能过紧,捆得过紧会造成血液循环不畅通,过松会不安全,通常都是由世代相传、身怀绝技的老艺人来完成。踩芯子的孩子们扮演的大多是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知名人物,有脚踩风火轮的哪吒、有牛魔王的儿子红孩儿、有肩挑花篮向人间撒花的天女。

  芯子的底座堆放着大小不等的石头,以保持芯子平衡,所以看似轻巧的芯子其实重得很。一台大芯子要有16个抬芯子的,外加16个换班,1个吹哨子的,4个拿护杆的,5个锣鼓班子,2个推幡的,4个扯幡的,3个推招子的。芯子的大底盘往往都由彪形大汉抬着,他们步调一致悠着向前走。

  担任踩芯子的孩童一般5至11岁,是全乡全村精心挑选出来的,既要扮相俊秀,又要体形轻巧,还得有一站一坐几个小时的吃苦耐劳精神。上芯子前不能喝水,饿了就吃奶糖和鸡蛋。踩芯子虽然是一件苦差事,但当地的小孩最大的梦想就是踩一回芯子。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