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从中央到地方开展的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截至1月19日,726家传播淫秽色情和低俗内容的违法违规网站被依法关闭,另有62家存在大量低俗内容的网站被曝光,其中包括百度、新浪、搜狐等国内知名网站。对此,有网友感慨:政府动真格的了!诚然,清理网络低俗,政府的“动真格”固然效用显著,但要从根本上杜绝这一不良现象的死灰复燃,还需要挖掘网络低俗内容产生的深层原因。
如普通商品一样,互联网上的凶杀、暴力、色情等低俗信息也经过了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一些利欲熏心或别有用心的个人及公司对低俗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构成了其供给;各类网民群体自觉或不自觉的获得构成了其需求。而各类网站、博客、社区等则构成了“交易市场”。因此,笔者认为,要想对网上低俗文化给以有力、持久、彻底的打击,就必须从低俗产品供求链条的两端下手。
首先看供给。低俗产品的提供者往往有二:重利轻义者和无聊好事者。重利轻义者是网上毒瘤的罪魁祸首,他们提供了绝大部分损人利己的低俗信息。正因为他们的“利己”是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所以要想让这些人提供的产品消失,唯有晓之以义、动之以刑。建议法律界及相关人士清晰界定“低俗”的标准及违法与否的尺度;行政执法部门要用“累进制”处罚手段,根据网站违规次数及情节严重程度的不同,相应处以通报批评、罚款、有期限关闭整顿及永久性关闭等处罚;为了引导“向善”,可对记录清白、正面响应整治行动的网站予以通报表扬或奖励,对浪子回头、痛改前非的网站也要给予适当肯定。无聊好事者往往因为愤世嫉俗、心理阴暗而以制作、散播低俗信息为乐为豪。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危害性不容小视:由于互联网的互联互通、隐身匿名、跨地域等特性,他们足够有能力击一石而起千层浪。对这类群体中影响特别恶劣的,要利用IP地址追踪等技术手段坚决“绳之以法”;而对其他大部分的人,要在批评处罚的同时给予更多关爱:也许这些虚拟网上的害人者正是现实生活中的受害者,如果全社会尤其是他们身边的人多给予他们些阳光的东西,也许他们就变成“益虫”而不是“害虫”了。
然后看需求。对此,笔者认为,从供给的角度整治只不过是治标,只有从需求的角度加以彻底整治才能治本。因为需求决定供给,如果社会对低俗产品的需求为零,那么任由低俗产品在网上如何泛滥,它们也只不过是一堆一文不值的垃圾,没有市场的垃圾最终会不攻自灭、消失殆尽。而现在这种貌似旺盛的网上低俗之风实际上是一些落后思想、腐朽文化迎合低级趣味需求的结果以及青少年生理、思想不成熟从而走进误区的表现。一言以蔽之,体外有恶源、体内有土壤。人内心这块土壤既有对假丑恶的索取,也有对真善美的追求,关键看从体外注入善源还是恶源进来。如果任由低俗之风“熏陶”,那只会结恶果:轻则使人品位低下、荒废正业,重则引导犯罪、扰乱世风,甚至侵蚀社会、危及国运。因此,社会、学校、家庭应整合力量统一行动,即社会要内扫糟粕、外抵歪风,保障健康良好的氛围;学校在宏观上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微观上要科学、认真抓好性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辅导,使学生无暇也不屑与低俗为伍。家庭除了要履行教育的职责外,重要的是要形成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同时对子女心理及行为动向要敏锐捕捉和正确引导。
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双管齐下,便可彻底斩断网上低俗文化之根,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也不会如一些人担心的“只是一股风而已”了。——张志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