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院团·殿堂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院团·殿堂

第3版
访谈·论坛
  标题导航
荆楚百戏奏华章




 中国文化报 >  2009-01-24
放大 缩小 默认
荆楚百戏奏华章
——首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回眸
  首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开幕式
  楚剧《云梦黄香》,创作演出单位:云梦县楚剧团
  荆州花鼓戏《生命童话》,创作演出单位:湖北省实验荆州花鼓戏剧院
  东路花鼓戏《麻城凤儿》,创作演出单位:麻城市东路花鼓戏剧团
  楚剧《可怜天下父母心》,创作演出单位:福星楚剧团
  豫剧《乡试》,创作演出单位:十堰市艺术剧院
  黄梅戏《奴才大青天》,创作演出单位:黄梅县黄梅戏剧团
  楚剧《少年吴光浩》,创作演出单位:武汉市黄陂区楚剧团
  《秀才》,创作演出单位:湖北省豫剧团
  荆州花鼓戏《贬官记》,移植演出单位:仙桃市花鼓戏剧团

  湖北省文化厅

  编者按: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湖北地方戏曲是湖北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深受群众喜爱的独特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历史悠久,群星灿烂。汉剧、楚剧、黄梅戏、荆州花鼓戏等22个地方戏曲艺术品种百花齐放,交相辉映,豫剧、曲剧等外来艺术品种亦在湖北省生根开花,枝繁叶茂,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和拔尖艺术人才。进入新世纪后,湖北地方戏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在精品生产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008年10月26日,首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在武汉圆满落幕。艺术节于10月15日开幕,历时12天,全省共有9台剧目和61个折子戏小戏参加艺术节评奖演出,共评出5个优秀剧目奖、3个入选剧目奖和1个优秀移植剧目奖以及编剧、导演、作曲、舞台美术和表演等各单项奖若干名,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等33个参演单位获优秀演出奖。首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各界评价之高、群众欢迎之热烈、宣传声势和社会反响之大,出乎意料,引人思考。

  一

  2008年7月3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出台《关于保护与发展湖北地方戏曲的通知》,这是湖北省也是全国省级人民政府出台的首个保护发展地方戏曲的政策性文件,对湖北地方戏曲保护与发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通知》对地方戏曲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指导思想、政策措施、环境营造以及媒体宣传等提出了明确要求,确定从2008年起,每3年举办一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全面推动湖北地方戏院团的创作、演出和人才培养工作,促进湖北文艺事业全面繁荣。

  首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作为首次全省性地方戏曲展示和评比活动,是继“八艺节”湖北省精品艺术生产大丰收之后湖北地方戏曲剧目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一次大检阅、大展示和大交流,受到全省各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及民营地方戏曲院团的热情参与,湖北全省17个市州的13个市州文化局和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湖北艺术职业学院2个厅直艺术单位11台新创、移植剧目和76个折子戏小戏申报参加首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比如说,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武汉、十堰等单位和地区组织了本单位、本地区选拔赛,选出优秀剧节目和艺术人员参加艺术节;荆门市、武汉市黄陂区划拨专项资金,分别新创作了3个小戏和1台大戏参加艺术节;黄冈市从本地参加湖北省第六届黄梅戏艺术节的剧目中挑选了2台基础较好的剧目参加艺术节;福星科技集团为所属的福星楚剧团投资新创作了1台大戏参加艺术节。首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期间,9台新创、移植剧目,61个折子戏小戏分别在湖北剧院、洪山礼堂、武汉剧院、黄鹤戏楼和中南剧场参评演出,5台楚剧、黄梅戏、荆州花鼓戏优秀传统剧目和折子戏在武昌、汉口江滩进行广场演出,全社会保护与发展地方戏曲艺术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二

  首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全面展示了近年来湖北地方戏曲剧目创作和人才培养的丰硕成果,人民群众近距离、高密度地欣赏到地方戏曲的独特魅力。剧种特色鲜明、新创和传统剧节目争相竞艳、青年演员崭露头角是本届艺术节的主要特点。

  1.剧种特色鲜明。首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参评剧节目涵盖了汉剧、楚剧、黄梅戏、荆州花鼓戏、豫剧、东路花鼓、襄阳花鼓、阳新采茶戏、通城花鼓、提琴戏、郧阳二棚子、山二黄、文曲戏、恩施灯戏、鹤峰柳子戏15个地方戏曲艺术品种,全省地方戏曲主要艺术品种都有剧节目参加艺术节评奖演出。演出中,无论是唱腔、念白,还是音乐风格,汉剧、楚剧、荆州花鼓戏和黄梅戏等剧种都体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剧种特征,展示出湖北地方戏曲的独特魅力。汉剧是湖北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首创“皮黄合奏”的艺坛盛事,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有“汉剧是京剧之母”的称誉。汉剧声腔以“西皮”“二黄”为主,其演唱优美、华丽、圆润、婉转。汉剧表现形式严谨、细腻,综合性强,从一末到十杂的“十大”行当划分,再到题材广泛、类型各异的“汉戏八百出”,直至文武并重、异彩纷呈的舞台艺术呈现,都彰显着荆楚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楚剧孕育形成于黄陂、孝感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已有160余年历史。楚剧属多声腔剧种,“迓腔”“悲迓腔”“悲腔”“仙腔”“四平”“十枝梅”“应山调”“西江月”和丰富多彩的“小调”共同组成楚剧的声腔体系。其“起、承、转、合”的“四截式”板式变化结构,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表现功能,在音乐的抒情性、戏剧性、吟诵性、趣味性以及生活化等方面均有其独特之处。荆州花鼓戏是流行于湖北江汉平原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其主要声腔“高腔”是在江汉平原“薅草歌”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戏曲声腔,表现力丰富,音乐承载力强,善于表现多种人物的不同情绪;“圻水腔”凝重、端庄,“高悲腔”为高腔的反调,是旦角专用腔;“四平”富于跳跃性;“还魂腔”和“打锣还魂腔”多反映悲痛之至的情绪;“小调”则具有出神入化的艺术色彩。“站花墙”“摘花调”“绣荷包”等均是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代表曲目,民间有“听了花鼓戏的呦儿呦、害起病来不吃药”的美誉。黄梅戏是鄂东黄梅采茶歌、黄梅调传播到安徽,于20世纪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其声腔委婉、优美、动人,主腔“平词”旋律平缓、婉转,长于叙事;“二行”与“三行”速度流畅,常用于回忆往事,感情激动时的诉说;“火工”“彩腔”“八板”“仙腔”以及“阴司腔”等声腔在体现人物悲欢情绪方面都有其淋漓尽致的表现;“花腔”色彩性丰富,生活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具有健康、朴实、明快的特点。

  2.新创和传统剧节目争相竞艳。本届艺术节的9台参评剧目中,既有现实题材,如豫剧《山野秀才》、《乡试》、荆州花鼓戏《生命童话》、《可怜天下父母心》等;也有传统题材,如黄梅戏《奴才大青天》、楚剧《云梦黄香》、荆州花鼓戏《贬官记》等;还有革命历史题材,如东路花鼓戏《麻城凤儿》、楚剧《少年吴光浩》等。此外,参加评奖演出的61个折子戏小戏,以传统剧目为主,也有部分新创小戏折子戏,如楚剧《吊子卖鞋》、《风雪夜》,荆州花鼓戏《老邻居》、《雪痕》等。新创和传统剧节目争相竞艳,百花争春,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湖北地方戏曲的多姿多彩。

  3.青年演员崭露头角。在本届艺术节参评演员当中,既有从事舞台演出多年的中青年演员,也有刚从艺术学校毕业不久的年轻演员,尤其是湖北艺术职业学院的年轻学生,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喜的是这些青年演员和学生在评比中都展示出良好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水平,如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的李爱、程丞,湖北艺术职业学院的程力,武汉汉剧院的王黎,武汉楚剧院的沈丹,湖北省黄梅戏剧院的谢思琴,黄梅县黄梅戏剧院的王慧君等都在艺术节中崭露头角,得到评委们一致好评,获得表演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三

  首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已圆满落下帷幕,留给我们的有成功的喜悦,更多的是值得进一步总结和思考的问题,诸如地方戏曲的剧目创作、后备人才培养、艺术创新等,都需深入思考和解决。

  1.关于地方戏曲剧目创作问题。一个地方戏曲艺术品种要生存与发展,需要不断有新的剧目出现。申报参加首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的11台参评剧目都是近年来各剧团新创作或移植的剧目,楚剧、黄梅戏、荆州花鼓戏、豫剧等湖北主要地方戏曲艺术品种都有新创作品参加艺术节。这些作品题材多样,既有现实题材,有传统题材,也有革命题材,都具备了很好的基础,有一定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但从精品的角度而言,它们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仍需花大力气和很长时间反复加工修改,提高其艺术水平。要继续坚持现代戏、传统戏和历史戏“三并举”,加强地方戏曲剧目创作,推出更多地方戏曲优秀剧节目,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想看戏、看好戏的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2.关于地方戏曲后继人才培养问题。地方戏曲之所以有这么深广的群众基础和独特的魅力,是靠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成就的。首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中,一批新人已经崭露头角,具备了一定的艺术素养和水平,但要成为保护与发展湖北地方戏曲艺术的中坚力量,成为艺术家,还需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院团高度重视人才尤其是有潜质的青年演员的培养工作,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对他们的培养力度,解决湖北地方戏曲后继人才缺乏的问题。要继续发挥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和全省中等专业艺术学校以舞台艺术后继人才培养为主导的传统优势,依托行业,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共建办学新路,开办楚剧班、花鼓戏班等培训班,继续做好定人定戏的强化培训工作,为各剧种定向培养后备人才。

  3.关于地方戏曲的艺术创新问题。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不断地创造新的艺术形式,诞生新的艺术方法,出现新的艺术人才,是事业兴旺发达的表现。地方戏曲也需要放开眼界,融入改革潮流。对地方戏曲传统剧节目而言,也要不断加入新的时代内容,加强艺术创新,加强不同艺术品种之间交流与借鉴,丰富地方戏曲的表现形式,以便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层的不同的欣赏习惯和审美需求。要加强地方戏曲音乐的改革和唱腔的革新,既要保留剧种应有的神韵和鲜明的剧种风格,又要符合当代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审美心理和节奏,让更多的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走近地方戏曲、了解地方戏曲、喜欢地方戏曲和欣赏地方戏曲,湖北地方戏曲艺术的保护与发展必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