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头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各 地

第3版
视 野
  标题导航
元宵节传统技艺大展值得一看
长三角扎灯迎“世博”
海城喇叭戏可能成绝响
生产性保护是“非遗”
保护重要途径
鳌山灯组失传近80年后再次点亮
大通皮影闹新春
台湾各地元宵灯会陆续登场
朝鲜族演员表演长鼓舞




 中国文化报 >  2009-02-08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艺人大多靠低保生活
海城喇叭戏可能成绝响

  戚永哲

  辽宁海城喇叭戏2006年入选辽宁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海城喇叭戏与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样,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传统土壤流失是最致命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村落社会发生着迅速而彻底的现代化变迁,古老的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土壤逐渐流失。海城喇叭戏也不例外,其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传统根基被一点一点地抽空,无论是传统的表演程式与技艺、流动于民间的演出体制与方式,或是艺术本身积淀、凝聚的地方性特色,均难以幸免,而这些正是海城喇叭戏的生存基点及其价值所在。

  传统的海城喇叭戏是伴随着高跷进行演出的,并成为高跷演出的重要部分,有唱有戏是海城高跷秧歌最为独特也是最受欢迎的方面。1949年以前,海城高跷始终有唱,既唱喇叭戏也时兴唱二人转小帽、小评戏等,特别是在年节、庙会等重要的演出场合,唱和舞二者缺一不可。虽然由于谋生的需要,一些唱功好的高跷艺人逐渐转行,搭二人转或评戏班社流动演出而成为职业化的唱手,但每逢年节庙会,他们依然会回到家乡,回到高跷会,依然是“扭正月、浪二月,哩哩啦啦到三月”的一派活跃景象。

  另一方面,从喇叭戏自身的因素来说,由于它一直栖身于高跷秧歌,历史上没有形成专业的班社及艺人。1949年后发掘的几位喇叭戏艺人早年多是职业唱二人转或评戏的,而较为年轻的艺人则加入了海城评剧团等国有职业剧团。同时,经历戏改之后,喇叭戏主要服务于各地方的汇演与调演而逐渐脱离了乡野庙台,抽离了民众的生活空间,传统在慢慢丢失,致使喇叭戏传承无力、后继无人。

  在海城及周边地区,当地百姓非常喜欢喇叭戏,“唢呐一响浑身发痒,锣鼓一敲心里蹦高”,喇叭戏以乡音俚语唱出了民众的心声。喇叭戏中的人物对白与故事情节能够被民众所喜爱,除了娱乐性之外,主要源于其唱得巧也唱得真,“不隔音、不隔语、更不隔心”,能够贴近百姓的生活与心灵。

  而如今,在海城民间,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演变,喇叭戏在民众的记忆中已渐行渐远。

  对于喇叭戏的保护,原海城评剧团团长、喇叭戏老艺人张绍寅有自己的看法:排3个小戏,投个十万八万就妥,两年以后保证收回成本,但现在关键是没有钱。另外,在传承中还得尊重、保持传统,绝对不能脱离群众,只有这样才有生命力。喇叭戏是小戏,但现在有些人总想往大里写……

  艺人大多靠低保和

  儿女们赡养生活

  在调查采访中,笔者对喇叭戏艺人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大部分民间艺人生活压力很大,年过花甲,没有工资收入和医疗保障,要靠低保和儿女们赡养生活。

  为生活所迫的艺人们是否还有精力去演唱?显然单纯地依靠艺人个人虔诚的艺术信仰支撑该艺术形式的发展和传承是不现实的,没有良好的生活条件,他们能唱多久是个未知数。艺人们的现状必然影响后人对这门传统艺术的继承,直接关系到这门民间艺术的生命力。如果没有及时、科学的保护措施,海城喇叭戏就会随着艺人的先后辞世而成为绝响。

  如何才能唱响

  针对海城喇叭戏的传承与保护现状,笔者认为有几种保护模式可供选择:

  由政府出资在鞍山、海城地区建立若干个海城喇叭戏演出与保护基地,专供喇叭戏艺人和爱好者排练、演出之用,丰富人们日常文化生活。

  与每年的海城庙会、鞍山千山国际旅游节,以及其他民俗节日等相结合,为喇叭戏提供展演的空间。海城庙会是辽宁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过去的传统庙会上就有喇叭戏的演出,所以,可以利用保护传统庙会来为喇叭戏提供发展空间,一举两得。

  恢复“跷戏结合”的表演方式。在高跷秧歌队中培养喇叭戏演员,在喇叭戏演员中传承跷功,并随高跷进行演出,借助海城高跷的影响力,带动喇叭戏的演出。这样不但高跷的传统得到了恢复,喇叭戏也得到了保护和继承。

  选择几所中小学校作为海城喇叭戏的传承基地,喇叭戏进校园。这既可以弘扬地方文化,又可以培养孩子们对喇叭戏的兴趣和热爱家乡艺术的情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