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视 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各 地

第3版
视 野
  标题导航
绵竹年画 民间奇葩
牛年说牛
在祁县追寻晋商年俗
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




 中国文化报 >  2009-02-08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

  王志诚

  蒙古族自蒙古汗国时期经元、明、清三朝至今800余年间,创造和遗留下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仅在我国内蒙古这片土地上,古城古堡、王府衙署、寺庙佛院、陵寝墓葬等无法计算的遗址遗迹,就反映了民族政治、军事、生产生活及风俗信仰等各方面的历史面貌,它们是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的有力见证。

  从元代到清代,蒙古族在内蒙古草原上遗留了近百座城池古堡。元上都古城修筑于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由外城、皇城、宫城3重城墙组成,城内有宫殿、楼阁、亭台、佛寺等各种建筑遗址,可想当年的浩大与繁荣;百眼井军营遗址位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内,在草原深处有上百口密集的井群,井壁光滑,汲水方便,穿凿技术高超,据考证是成吉思汗征伐西夏时大军驻扎营盘所修建的井群;呼伦城修筑于清代雍正年间,是清代北疆的边陲要塞之一,城内驻军住民,商业繁荣,旅蒙商据此可直通漠北和俄罗斯,是当时内蒙古草原东北部最兴盛的商业城市。

  此外,蒙古族出于对逝去先人的崇敬和对苍冥世界的向往,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葬风葬俗。据不完全统计,元代至清代的蒙古族墓葬达千余处之多。这些古墓有土葬、火葬,有的穿山成穴,有的入土深埋,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特质的精神追求,体现了社会各阶段的时代风貌和人文价值取向。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矗立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去世后,作为成吉思汗灵魂所居的八白室,依据古代蒙古族的风俗——灵魂所在即为陵,则成为蒙古族世代祭祀成吉思汗的陵寝。在元代供奉于漠南,明代迁转于漠北,明代后期定居于鄂尔多斯,形成现今极具蒙古族宫帐风格的气势恢弘的成吉思汗陵。

  蒙古族素有保存先人遗物和承继前辈传统的风习,因此蒙古族历史文化遗存得以代代传承保护。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重视蒙古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大型古建筑和古城址为维修保护的重点、以时代较远的蒙元时期遗址墓葬为考古研究的重点,以时代较近的清代蒙古族社会流散文物为收集入藏的重点,形成了蒙古族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宏观科学布局,使内蒙古的蒙古族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全面的保护与管理。

  一批文物业务科研部门也相继组建并得到壮大发展。从1952年自治区成立第一个文物工作组开始,到2008年建成颇具规模的内蒙古博物院,经过50余年的努力,全区共建立49座博物馆、57座文物管理所,从业人员从最初文物工作组的5人发展到现今的2000余人,形成了从自治区到盟市再到旗县的庞大的文物保护、研究和宣传网,在蒙古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收藏和宣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对蒙古族历史文化遗产的维修保护、考古发掘、文物收藏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近年来,国家投入近亿元抢救维修了包括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上都遗址保护工程、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元代黑山头古城保护工程等在内的100多个项目;对元代蒙古族历史文化遗存的考古发掘也有50余项,包括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百眼窑石窟考古调查,发现了元代“成吉思汗家族祭祀图”等大型壁画,对研究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呼和浩特市元代丰州故城瓷器窑藏清理发掘,出土了一批重要瓷器,其中“小宋自造香炉”是元钧窑中的精绝之作,堪称国宝。这一系列的考古发掘,深化了人们对蒙古族历史文化遗产中年代较远的蒙古汗国时期和大元王朝时期文化面貌的了解和认识,在文博界具有很大影响。

  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蒙古族文物的收集入藏是蒙古族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另一重要任务。经过50余年的努力,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博物馆搜藏的蒙古族文物达10万余件(套)。这与考古发掘多集中在蒙元时期相衔接,主要集中收藏了清代蒙古族传世文物。

  蒙古族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保护、继承和弘扬工作,对提高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鼓舞人们继往开来,创造草原文明的新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厅长、考古博物馆学会理事长,本文为作者在台湾蒙藏基金会举办的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研讨会上的发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