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财政拨款的浙江上虞市乡贤研究会,却承担起传承和弘扬当地文化传统的责任;上虞罕见第四纪石冰川群地貌及冰川遗迹的发现者,是一位来自当地网络论坛的文化寻根者;在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中,一举摘得银奖的是来自上虞的一支草根团队——“阳光合唱团”……像这样的事例在浙江上虞经常出现,这股来自民间的文化力量在虞舜大地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民间团体——
文化的传播者
当北京申奥成功、举国欢庆时,上虞市乡贤研究会了解到,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的祖籍是在上虞。“这时我们就觉得需要赶紧做些事,让他意识到自己是上虞人。”会长陈秋强回忆起7年前的往事依然记忆犹新。随后,上虞乡贤会很快就在上虞、绍兴及浙江省级媒体上做文章——《为乡贤何振梁喝彩》。当报道寄到何振梁手中时,他非常高兴,数次携夫人前往上虞寻根。
这个成立于2001年的民间社团组织,是以“挖掘历史、传承文化”为己任的民间研究机构。普通老师、文化爱好者、商人……七年聚集了200多人加入研究会,各式各样身份的会员都有着同样爱好,就是对上虞乡贤文化的孜孜追求。七年过去了,他们始终坚持“抢救文化遗产,弘扬乡贤精神,服务上虞经济”的工作宗旨,一直默默地扎根家乡从事着文化文物的保护和传承工作。2004年,上虞市乡贤研究会编撰了《虞籍名士通讯录》,收录虞籍成功人士1500余名,并开展“走近虞籍乡贤”的大型采访活动,架起上虞和乡贤桥梁。
像这样的民间团体在上虞为数不少。有着10年发展历程的上虞市木兰拳协会以一带十,以十带百快速发展,至今已有会员近千名。阳光合唱团、一笑艺术团、国华艺术团……这些完全由民间自发走到一起的团体组织,用各自的方式传达着他们对文化艺术的执着追求。
闪光的文化精神
在浙江上虞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一个平凡的称呼——民营企业家。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顽强的毅力白手起家,成为今天上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佼佼者。他们同样没有忽视对文化的追求,一直积极参与和支持着文化建设与文化事业。
王苗通,华通控股集团公司的老总。说起他,陈溪乡群众都会竖起大拇指:不仅仅是王苗通把一个小厂打造成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汽车塑料件行业的龙头企业,更是他那种致富不忘家乡、真情反哺桑梓的社会责任感。
由于山区文化设施落后,陈溪乡的村民们每天除了上山干活就是看电视,基本没有娱乐活动。为改善山区文化设施,丰富村民精神生活,王苗通出资700余万元建设陈溪乡影剧院。2004年5月,这座占地10662平方米、建筑面积2378平方米的现代化剧院正式落成,投资规模和装备水平不仅在上虞乃至浙江省乡镇影剧院中也堪称一流。影剧院建成至今,已组织各类大型剧团演出50余场次,丰富了山区群众的文化生活。之后,王苗通又捐出了原留在陈溪的6间厂房作为老年活动中心,各项设备得到了添置。功能齐备,老人们的心也活了起来,舞龙舞狮、腰鼓、吹敲、铜管乐队等,老年活动中心真正成为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好去处。
2007年7月,上虞市汤浦镇的浙江佳鑫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平慷慨解囊,出资500万元成立“浙江佳鑫文化发展基金”,每年拿出本金中的10万元收益,专项用于汤浦镇文化事业建设。文化基金的设立,体现了林平的爱乡之情和对文化的独到见解。上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均寅高度评价了这一基金的诞生,认为此举开创了上虞市文化发展基金的先河,必将为全市“文化强市”战略的实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果然,此后上虞“文化基金”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民营企业纷纷解囊建立乡镇文化基金,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建设。
网络上的文化寻根者
打开上虞论坛的“乡土上虞”版块,一封关于《让我们共同参与重建上虞大舜庙》的倡议书被醒目置顶,这是名为“刚哥”的网友呼吁大家为大舜庙建设出谋划策;在曹娥江论坛的“乡土上虞”版块中,《梦开始的地方——戏台》、《明史记载“土木堡殉难”的上虞名贤》、《再现社戏》、《越窑青瓷专题》等一封封热心网友发的帖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挖掘上虞的乡土文化,叙说淳朴的民俗风情;在上虞城市论坛的“东山文学”版中,集聚着一批文学爱好者,他们用各种体裁的原创文学作品,挥洒心情,感动生活……新一代传人正在继承先祖文风,用穿越时空的网络寻根问祖,挖掘地方特色,传播地方文化。
杜又常,网名“姜山”,是其中一个痴迷的寻根者。现年57岁的他经营着一家豆制品加工厂,业余时间一直热衷网络论坛,担任着曹娥江论坛版主。这个平凡的普通人是上虞罕见第四纪石冰川群地貌及冰川遗迹的发现者,他花了整整29年时间破解了这个谜。“那天一爬上覆卮山,我就忐忑不安等待着答案,当有‘中国冰臼之父’之称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研究员韩同林教授指着一处石坡面称:‘没错!这是冰川遗迹中的冰溜面。’那一刻,我觉得有一下子释放的感觉!”杜又常回忆起一年前,专家解开的地质谜团最终与他所判定相同时,兴奋异常。
徐樟明,取名“OKXZM”的他是“乡土文化”的版主。年仅30出头的他爱好文史考古,在一次村民巡山走访中,他偶然发现了一块晋代的“棋墅”石碑,石碑宽52厘米,高106厘米,厚达12厘米,正面阴刻有楷书字体“棋墅”两字。这一发现填补了东山地方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不久前,徐樟明与其他两位爱好者踏访一处古窑遗址时,还意外发现两个带铭文“羊角足”的三国时期烧瓷窑具。这一发现得到了浙江省博物馆和浙江大学历史系专家的肯定。如今,他正在“村官”的岗位上充分发挥着自己的特长:为村里筹建网站,拟了包括6个项目的东山文化开发建议书。他想利用最新的互联网络运作东山村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创新思维,为东山村的乡亲们走出一条新农村建设的路子。
文化 风景线
何振梁在家乡上虞接受小学生记者采访
王 佳 余彩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