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受命赴渤海湾附近某部教导队参加总部大学生集训的我,开始了军旅生涯的第一步。岁月流逝,其间的许多事情我都已经淡忘,但对新训队的鲢鱼一直难以忘怀。
记得我到部队的时候,已是“万花凋谢一时稀”的初冬,强劲的海风剥去了津南大地五彩缤纷的外衣。时令蔬菜要么销声匿迹,要么价格扶摇直上,8元2角的伙食费这时就有点捉襟见肘了。于是,我们的饭桌上,价格受季节、气温影响相对较小的鲢鱼就开始独领风骚、风靡一时了。
现在想来,部队的鲢鱼做法颇有几分豪迈奔放的军营色彩:先往锅里倒入半盆军用瓷盆的菜籽油,旺火烧开后,加入拍碎的生姜、蒜、大茴香和剥皮去根切成丝的大葱爆炒,再倒入去鳞洗净的整条鲢鱼和炊事班事先煨好的清汤一起煮。
蓝色的煤火托起了行军锅,长长的火舌轻盈地舔着锅底,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小学语文教材上一篇非常熟悉的课文《金色的鱼钩》中的经典句子“鱼儿鱼儿,快上钩吧”,现在则是“鱼儿鱼儿,快快熟吧”。
人是铁,饭是钢,有了鲢鱼们的奉献,子弟兵吃得饱饱的,才能把国门守得牢牢的!
这时候,连长何小四总是不远千米一路小跑到这里进行细致的检查,用他的话说,伙食好能顶半个指导员,这可马虎不得。他看到操作间窗明几净、一尘不染,看鱼腮剔除得干干净净,再用铁勺尝尝味道,一切都跟想象的一样,才笑眯眯抓起帽子往训练场走去。
一节课的时间,部队操课结束了,炊事班的鱼儿也做好了。连长、司务长和军人委员会的代表来到灶前,在众目睽睽下,鱼儿们带着扑鼻的香气,被端到了各班的桌子上:往往大的是三条,小的就可能是四五条,总之,分量上不能有太大差别,干部的那一桌也不例外。凡事讲规则、重公平,讲究整齐划一,这也是军营的一大特色吧!
时光飞逝,十几年过去了。现在想吃上鲢鱼,可并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一是它们的刺太多、太细,老婆儿子都不喜欢;二是尽管我使尽了浑身解数精心烹制,但吃起来已经没有了当年狼吞虎咽、风卷残云的气势。
在一番尝试之后,只好放弃。那种“沙场秋点兵”的感觉看来只能时不时出现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梦境里了!
但每当我想起它们,总会涌起说不清的情愫。其实,怀念这一条条鲢鱼,不仅仅是怀念那份淡定从容、厚道悠长的滋味,更是怀念那种战友亲如兄弟的美好情感,怀念人民军队一往无前、敢于拼搏的精神,那种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却乐观向上、精神勃发的那份心情,怀念那种“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激情!
近年来,部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编制调整,不知我的老部队还在不在。而今,部队的伙食费也提高到一天10多元钱(同一灶别)。不知,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全军战友还吃不吃那些不起眼的鲢鱼了?
周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