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城市记忆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美文/副刊
  标题导航
要让这些老房子再活几百年
别了,
上海:百年外白渡桥将“坐船”回归苏州河口
四川震后档案抢救修复工作进展顺利
武昌的恽代英故居




 中国文化报 >  2009-02-24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武昌的恽代英故居
  游客在故居游览

  刘谦定

  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政治家、理论家和青年运动领袖,是我党我军早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不仅是湖北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而且还组织领导了武汉的“五·四”爱国运动,参与领导了举世闻名的“八·一”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

  1895年8月12日,恽代英诞生在武昌育婴堂街(今楚材巷)的四川会馆对门,他家门上挂有“毗陵恽寓”4个大字,一看便知这家人的祖籍地是在江苏武进。恽代英的祖父恽元复,壮年时以侯补知县身份调到湖北,曾任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僚。

  恽代英6岁入家塾发蒙,10岁考入武昌龙正初等小学堂。12岁考入武昌北路高等小学堂(今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所在地),该校本来学制为4年,结果他13岁就以甲等第一名的好成绩在该校毕业。按照大清律条中关于出国留学的规定,武昌的东西南北中五路高等小学堂都有资格派员留学。北路高等小学堂在奏请上司后,获准派恽代英赴美国留学,他母亲以孩子小、不放心为由,放弃了这个难得的留学机会。

  在恽代英14岁那年的春天,他父亲谋到湖北老河口盐税局长一职,于是,他母亲便带着代钧、代英、代兴、代贤4个孩子,随他父亲一起离开“毗陵恽寓”,去了老河口。

  1913年恽代英18岁,他全家随父亲的工作变动迁回武昌,先暂住侯补街他大伯家,不久就正式搬到了武昌涵三宫的最西端。是年夏,恽代英以优异成绩考入了武昌中华大学预科。当年涵三宫的恽家,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系砖木结构的江夏民居,坐北朝南,粉墙黛瓦,石框门配抱鼓石,除天井外有大小21个房间。解放后,这座恽代英故居始终保存完好,曾被评为武昌区文物保护单位,非常可惜的是,该故居在1999年被当地房管所拆毁。

  1915年恽代英20岁,他与同乡沈云驹先生的二女儿沈葆秀在武昌涵三宫完婚。1918年2月,他爱妻因难产去世后,便离开了涵三宫这个伤心之地,单身一人搬到武昌得胜桥50号居住。从1918年至1927年,这期间不论恽代英在不在武汉搞革命活动,得胜桥50号住宅一直都属于恽代英私人所有。1927年1月16日,为了实现岳父沈云驹先生的遗愿,同时也为了爱护有着共同革命理想的亲密战友,恽代英终于与沈云驹先生的四女儿、共产党员沈葆英在武昌得胜桥50号举行了婚礼,从而结束了他发誓不再结婚与长达10年的鳏夫生活。

  2006年4月29日,是恽代英牺牲75周年纪念日。恽代英的儿子恽希仲、儿媳刘树芬、侄孙恽铭庆一行专程来汉,在有关人员的陪同下,于4月28日上午参观了恽代英在武汉生活、读书和工作过的革命旧址与遗址。

  位于武昌得胜桥50号的恽代英故居,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砖木结构,坐西朝东。原为武汉腐乳厂仓库,现前半部已改成了几户职工的住宅,后半部因破烂虽没人居住,但却保留着古朴的建筑风貌,墙壁上的青砖,斑驳的梁架,地面的青石板和高大的石门框,似乎都在诉说革命先烈不同寻常的历史。

  据调查,武昌的“毗陵恽寓”早已毁于日寇的轰炸,而武昌得胜桥50号的老房子,则是武汉现存唯一的恽代英故居,有关方面如果再不及时将其纳入保护并抢救维修的话,这座弥足珍贵的恽代英故居随时都有可能彻底灭失。因此,恽代英的儿子恽希仲及侄孙恽铭庆在该故居现场十分感慨地表示,希望政府能够重视对革命先烈故居的保护工作,以便为子孙后代多留下一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物教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