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影像空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专 题
  标题导航
“精装修”的成就与幻灭
数字电影《鹤乡谣》在北京首映
影视人语
签约公司为何有打不完的官司
戛纳电视节举办“中国日”
电影《孔子》正式开机
“万达现象”说明了什么?




 中国文化报 >  2009-04-0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票房从500万元到5000万元
“万达现象”说明了什么?

  新华社记者 郎秋红

  一向惨淡经营的吉林省长春电影市场,自万达国际电影城落户后,从2006年到2008年短短3年间,票房由每年500万元狂飙至5000多万元,人均电影消费由每年1.5元飙升至15元,观影人数由每年25万人次飙升至180万人次,创造了在短时期内强劲发展的奇迹,被业内人士称为“万达现象”。

  长春万达国际电影城总经理王福安认为,“万达现象”说明,无论经济发达与否,老百姓骨子里都有强烈的文化需求,只要创新文化消费的途径和方式,就能极大激活文化消费市场。

  2006年前,长春市城区300多万人口,电影院不超过5家,全年观影人数不超过25万人次,票房仅有500多万元,使得这座曾有“电影城”美誉的城市十分尴尬。2006年万达院线进入长春后,决定斥资4000万元打造五星级影院“长春万达国际电影城”。当时很多人担心:如此豪华高档的影院,人们能消费得起吗?

  “时代变了,群众文化消费档次也在提升,那种上千人坐在一个大剧场里、边看电影边嗑瓜子儿的形式早就落伍了。”王福安说。

  万达的到来,给长春电影消费带来了新的变化。一是观影更方便,环境更舒适。3年间万达影城从1个发展到4个,影厅从6个发展到30个,宽大的座椅和扶手设计使观影感觉更舒适、更人性化。二是节目丰富了,选择空间大了。过去剧场少,“有饭没锅”,一家影院一个月只能放一部片子,现在一家影城多个影厅,每天至少有三四部电影同时放映,想看啥选啥。三是电影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数字电影、IMAX巨幕电影等,进口设备、环绕立体声效果,给观众越来越震撼的视听体验。

  不过,硬件设施的改善并不是让观众回归影院的决定因素,王福安最常提起的一个词就是“培育”,培育电影市场,培育电影观众。万达影城有15种票价,既有60元、80元的黄金时间的黄金票价,也有针对不同时段、不同群体、不同影片的优惠价、团体价、会员价,5元、6元,特困人群1元也可以看电影。万达的VIP会员,除了票价的折扣,还有参与影评的机会。影迷李杨说,“万达不仅是个电影院,更像一个电影沙龙,是热爱电影的人的心灵港湾。”在王福安的心目中,他经营的不是一家电影院,而是整个电影市场,万达影城的目的也不仅仅是要做票房,更要做电影文化的传播者。

  先进的经营理念,优良的观影环境,对市场的精心培育,给万达带来了丰厚的回报。首座长春万达影城2006年4月开业,开业8个月创票房1115万元,观众达45万人次;2007年和2008年长春万达连续雄踞东北三省票房成绩和观众人次第一,名列中国千家影院排行榜10强;2008年度创全国影院观影人次第6名,票房排名第12名。

  在万达的带动下,长春电影市场整体复苏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继万达之后,又有“放电影院”等新影院落户长春,当地原有的一些影院也不断升级改造。长春市最老牌的电影院工人文化宫今年将投资改造,由3厅增至6厅。“观众分流了,但是看电影的人数并没有减少,大家看电影的热情被激发起来了。”工人文化宫经理李春雨说。

  长春万达国际影城今年4月将开工建设一家新影院,还有一家正在筹划当中。“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是挑战更是机遇,只要找准需求,群众的文化消费热情就像潮水一样,挡也挡不住。”王福安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