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钱江潮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环球参考

第3版
文化交流
  标题导航
浙江省文化厅与省属院团签订责任书
努力实现浙江文物事业新跨跃
宁波博物馆拓宽对外文化交流渠道
第25届中国兰亭书法节开幕
浙江杂技团赴美国商演
风景这边独好
浙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召开




 中国文化报 >  2009-04-08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风景这边独好
——台州文化惠民纪实

  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独特的地形孕育了独特的台州文化。山的“硬气”、海的“灵气”在这里交融,迸发出绚烂的文化之花。

  生生不息的民营经济,日新月异的城乡建设……人杰地灵的台州,虽然没有国家的大笔投入,文化建设、文化惠民活动却生机勃发。到台州城乡去走走看看,就会感受到台州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时代气息。

  “三个三”创新公共文化服务

  近几年,台州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倾斜,以农村、社区和企业文化建设为重点,实施“三个三”文化计划,形成了较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何谓“三个三”?即三类俱乐部、三个文化节、三项文化制度。

  其一,闪亮登场的台州农村、社区、企业三大类文化俱乐部。台州制定了基层文化俱乐部建设规划和三类标准,出台了《关于开展基层文化俱乐部建设的实施意见》,当地政府连续4年把文化俱乐部建设列入对各县(市、区)“两个社会”的考核指标和为民办实事项目,强势推进。

  农村基层文化俱乐部让农民拥有“文化乐园”。5年来,该市采用改建、新建、联建等形式建设了一批功能较齐、设施较全的文化俱乐部,预计到今年年底,台州市的基层文化俱乐部建成率将达到80%以上,同时创建了100家示范性基层文化俱乐部。基层文化俱乐部在农村的广泛覆盖,基本满足了广大农民求乐、求健、求知、求富的需求,成为当地群众休闲娱乐、体验先进文化、学习知识的乐园。通过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街道社区出一点的办法,目前全市已新建、改建、扩建社区文化俱乐部230家。企业文化俱乐部让职工有了“精神之家”。根据“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原则,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实行职工文化俱乐部三星至五星的星级建设标准,3年来共创建了340家星级职工文化俱乐部,受到了广大职工的欢迎。

  其二,三大活动活跃丰富基层文化建设。依托农村、社区、企业三大类文化俱乐部,创新文化活动载体,举办农民文化节、邻居文化节、企业文化节 “三个文化节会”,让群众自己当主角,自己办、自己演,演给自己人看。比如,今年的第三届农民文化节包括百镇千村“种文化”优秀节目展演活动和台州市第三届民间戏剧展演活动等,其中“种文化”展演全部为新创节目,反映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风貌。每年一届的农民文化节已成为全市农民朋友的开心事。“邻居文化节”促邻里和谐,主体活动持续一个月,贯穿全年。据统计,今年全市9个县(市、区)先后开展各种活动项目达148个,参与人次突破10万。“企业文化节”以“共创和谐企业”为主题,包括优秀企业文化成果展示、优秀企业文化系列报道、企业精神展示、十佳外来创业者评选等,深受企业参与者好评。

  其三,激发创新活力,建立和完善“三项文化制度”,即公共文化项目共建制、以奖代补制、政府采购制三项制度。

  公共文化项目共建机制重点在培训人才和共创共建上对基层文化提供服务,注重扶持和培育基层文化团队,在农村社区实施基层文化辅导“五个一”工程。该市政府出台了政策性文件《关于实施“百分之一文化计划”活动的通知》,“百分之一文化计划”是指在政府性建设工程、城市临街建设项目、占地2公顷以上的工业企业项目、总投资额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公共建筑、居住小区等在项目建设投资总额中提取1%的资金用于公共文化艺术设施建设。该计划自2005年实施以来,首批11家单位为公共文化艺术设施建设投入资金达8000多万元。今年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百分之一公共文化计划”的实施意见》,对实施范围、实施机构、资金使用管理、投资要求等内容进行了细化和完善,目前第二批实施单位进展情况良好。

  公益性文化项目政府采购制度,对农村数字电影、文艺下乡等公益性文化项目实行政府采购,直接送到农村。5年来,市县两级投入1150多万元财政补助资金,放映了近10万场次的数字电影,观众达2000多万人次,受到基层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好评,特别是在解决农民工看电影难的问题上走出了一条广受业界关注的“台州路子”。

  台州市政府还出台了对俱乐部文化建设以奖代补政策。5年来,该市市、县、乡三级财政共投入俱乐部建设配套资金近4000万元,带动社会资金1亿多元用于俱乐部建设,形成了政府社会共建的良好局面。

  没有围墙的学校

  温岭市石桥头镇文化站图书室从1976年创办以来,坚持农历初四、初八石桥街集市和周六、周日开放日制度,每年为两万多群众提供文化服务,为当地种植、养殖户提供各类科技知识上千条,被当地群众称为“没有围墙的学校”。图书室由当初的50册图书发展到现在拥有两万多册藏书,从当初10平方米租赁房屋到现在的184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文化中心,从当初的单一图书服务发展到现在的各类文化服务。

  32年来,石桥头镇图书室一步一个脚印,使图书室活动四季不断,群众文化丰富多彩。

  该镇养殖专业户蒋德清承包了15亩滩涂从事海水养殖,因缺乏科学养殖知识,效益不佳。在别人提醒下,他到图书室搜集养殖方面的知识,《浙江科技报》、《农村信息报》成了他的最爱,他发明了海水刀额对虾养殖法,年创利润3万多元。他又通过在图书室看书学习,成功开发海蟹圈养防堤技术,节省了养殖成本。他由衷地称赞,图书室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教室”。

  该镇一农民用土办法种麦,收成不如意。他到图书室查阅《大小麦栽培》一书后,采用磷肥和种子拌合、及时抢种等科学种植方法。麦子丰收了,全家人赶到图书室来道谢。

  图书室还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在元旦、春节、国庆等空闲时,组织开展知识竞赛、灯谜会、农民书画展、摄影展、农民说书等活动,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石桥头镇文化站图书室坚持不懈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都因为有个文化站好站长叶菊芬,文化站长叶菊芬被称为“老黄牛”。她当文化站长32年来,凭着对文化工作的热爱,硬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认准了“只要群众有文化需求,就有我们文化员工作可做”,把石桥头镇文化站办成了当地社会教育中心、群众文化活动中心。

  (下转第六版)

  周航辉 张中斌 黎 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