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钱江潮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环球参考

第3版
文化交流
  标题导航
“三月三”畲族民歌节群英汇聚
遂昌昆曲十番:
非遗传承的鲜活样本
宁波:“三下乡”文艺进企业活动启动
温州:“科学发展·青年大讲堂”开讲
第二届“盛大杯”西施故里书画节开幕
2009遂昌汤显祖文化劝农节开幕
浦江群众不用办证轻松享受图书馆服务
临海上盘花鼓敲出时代新韵
民间艺术为磐安生态旅游打造名片




 中国文化报 >  2009-04-08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临海上盘花鼓敲出时代新韵
  上盘花鼓表演

  去年11月,台州临海市上盘镇因上盘花鼓项目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荣誉,这是它相继荣膺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台州市第一批民族民间艺术之乡之后获得的又一桂冠。这些荣誉,让上盘每寸沃土都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印记。

  古老而丰富的民间艺术

  上盘花鼓是临海市沿海一带民间喜闻乐见的歌舞形式。明清两代,沿海一带的演唱艺人受前来卖唱乞食的安徽凤阳灾民表演的凤阳花鼓的启发,创作了二人舞《上盘花鼓》。其中花鼓公头戴红缨帽,左手提蝶形小锣,右手执小锣笺打击,边舞边唱,花鼓婆则头戴凤冠,身穿大红襟衣,大脚口绮裤,脚穿平底圆口鞋,左手持圆柱形小鼓,右手持双鼓楗击鼓。艺人们根据群众要求,以江南民间小调为基础,创作了《寄生草》、《姑娘看花灯》等10余种花鼓曲调,唱词内容根据演唱需要进行编写,并逐渐配上了鼓板、二胡、笛子、三弦等民间乐器,从而使上盘花鼓从原来的一般演唱发展为边歌边舞的歌舞形式,成为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间舞蹈。

  20世纪80年代后,上盘花鼓经上盘、杜桥新老艺人的传授和抢救、整理、挖掘,再经上盘专职人士革新,在音乐和表演等方面继承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虽然受凤阳花鼓影响,但摆脱了凤阳花鼓固有的表演手法而自成一体,从原来单纯的卖唱发展成为载歌载舞的形式。

  在挖掘与保护中传承发扬

  不少民间艺术因其民间性,常常得不到世人的关注和有效保护,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出或消失,然而,我们却很欣喜地看到,上盘花鼓在上盘人的积极保护下,近几年再次繁荣起来。

  据了解,目前上盘已有花鼓表演队8个,培养了100多位演职员,并计划在两年时间里在全镇40个行政村和7所中小学普及上盘花鼓,同时,还将运用市场化手段,探索建立对外演出网络,走出镇、市,拓展演出市场。

  家住上盘老街的王吕员是当地有名的花鼓公,也是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曾在20世纪50年代从上盘民间越剧团传帮带了几个花鼓公、花鼓婆,到了80年代,又从中小学中培训了一批年轻的花鼓公、花鼓婆,如现在小有名气的王小亚和王雪娇两位传承艺人就是当时培养出来的。他所在的下灯村去年5月份还成为了该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

  近年来,上盘各花鼓队积极参与了临海市及周边地区村庄、镇的各种节日表演活动。上盘镇中心学校还在乡土音乐教材中选择教唱了上盘花鼓的主要曲调。自从1998年上盘花鼓参加了临海第一次江南长城节演出活动以后,连续六届不缺,上盘花鼓参加了台州市民间艺术大会串、元宵踩街等活动。同时,上盘镇还以一、二类村级文化俱乐部为展演平台,传承上盘花鼓事业。

  呵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上盘花鼓是幸运的,因为它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得到了政府的支持。2005年,上盘花鼓参加“江南长城节”活动,上盘镇政府为了使上盘花鼓质量更高、服装更好,拨专款3万元,用来培训、创新、排练演出以及更换服装道具。

  “2007年,上盘镇又拨专款,制造高品质伴奏带,使得上盘花鼓演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上盘镇宣传干事翁一清告诉记者,为更好地保障上盘花鼓的传承和发展,上盘镇政府制定了四大措施,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开展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上盘花鼓的知名度,扩大影响力;认真拍摄制作上盘花鼓的音像资料以及做好唱词、曲谱的记述工作,既能够长久保存,也有利于推广;建立镇上盘花鼓培训中心,定期或不定期地培训全镇各花鼓队原有主要骨干和青少年接班人;计划每年拨专项经费继承、保护、提高上盘花鼓。(林 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