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巍捐赠
佛造像艺术精品目录
1.铜鎏金吉祥天母 (明)
2.铜鎏金双身镢金刚 (明)
3.铜鎏金无量寿佛像 (明)
4.铜大日如来像 (明)
5.铜咱雅班智达像 (清)
6.铜绿度母像 (清)
7.铜马头金刚像 (清)
8.铜鎏金六臂观音像 (明)
9.金刚镢 (清)
10.铜莲花生像 (清末—民国)
11.铜弥勒依坐像 (清)
12.铜鎏金观音立像 (清)
13.铜汤东结布像 (明)
14.铜四臂观音像 (清)
15.铜释迦牟尼像 (明)
16.铜大黑天像 (明)
17.铜鎏金大威德金刚 (清)
18.银文殊菩萨像 (明)
19.铜鎏金尊胜佛母 (清)
20.铜嵌银四臂观音像 (清)
21.铜无量寿佛像(清)
22.铜药师佛像 (清)
藏传佛教是佛教三大系统(南传上部座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之一,自称“佛教”或“内道”,清代以来汉文文献中又称之为“喇嘛教”。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族、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分两个历史阶段,藏文史籍一般称“前弘期”和“后弘期”。其实,对于西藏来说,佛教也是一种“进口产品”,它的输入与松赞干布有关。当时松赞干布为求政权稳定,与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联姻。两位公主各自带了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到西藏,修建了拉萨著名的大、小昭寺,随同前来的佛教僧人开始陆续修建寺庙、翻译佛经。之后,经过几代的王室权力之争和印度等外来教义引进,西藏终于形成了既有独特地方色彩,又有深奥哲学思想的地方性佛教。至此,藏传佛教终于形成。
藏传佛教的传承方式既有师徒传承,也有家族传承,但最具特色的还是活佛转世制度。“政教合一”是藏传佛教的另一大特点。历史上,藏传佛教的多数派别都和一定的政治势力(包括地方实力集团或家族势力)结合在一起,形成政教合一制度,教依政而行,政持教而立,彼此依存。这一制度在吐蕃赤祖德赞赞普时初见雏形,至萨迦派时正式确立,其后不断完善,待格鲁派掌西藏地方政教大权后而达鼎盛。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时废除。
藏传佛教的造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流行样式基本按照一定的造像法完成,是某种宗教意义的表现。它通过供养仪轨,以一定的构成样式表达特定的教理;同时也有先出现新样,再附会以某种神奇的传说,从而促成新样的再度流行,但这种新样往往保持着原始样式的基本形式因素。
藏传佛教造像流派分为“克什米尔流派”和“斯瓦特流派”。克什米尔流派的特点在于:佛像面相丰腴饱满,大耳垂肩,多着袒右或通肩大衣,坐佛身下多可见素面或雕花坐垫。而斯瓦特流派的特点是:佛像整体造型框架多数为坐像,造像极其丰满,立体感很强,注重远观效果,样式简练,细部刻画恰到好处,具有很强的雕塑性,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犍陀罗造像遗风。铜质多为青铜,一般不鎏金。
藏传佛教的祖师和人物造像大都比较写实,注重刻画不同高僧或是历史人物的形象与性格特征。例如法王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的造像都很生动细腻。又如以修桥和藏戏始祖著称的唐东杰布,一般着意刻画他神奇的白发银须,和他慈悲济世的悲悯面相。而米拉日巴尊者的造像,除常见的苦修法相外,有的造像还突出他幽默、滑稽的形象特征。
从藏传佛教艺术的发展角度看,吐蕃时期的造像主要以引进学习模仿印度、尼泊尔、汉地、克什米尔等地造像艺术为主,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造像传统和民族风格。尤其在古格王朝时期,由于与西印度、克什米尔、西域等地接壤,西藏阿里地区的造像艺术更多地受到早期克什米尔、西印度、甚至西域和中亚佛教造像艺术的影响。而与内地接近的青海、四川、云南等地的寺院造像则受到了汉传佛教造像艺术手法的影响。1260年尼泊尔艺术家阿尼哥的入藏,使得藏传佛教艺术在各个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在西藏期间,阿尼哥不但设计修建了一些著名的寺院和佛塔,而且也为元朝和西藏培养了不少的艺术家。此时,尼泊尔造像艺术又一次影响了藏传佛教艺术。同时,随着元朝政府对藏传佛教的扶持,也使得藏传佛教造像在内地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由此,藏传佛教的造像艺术也遍及内蒙古、辽宁、河北、北京、山西、浙江等地。(天 一)
藏传佛教和造像艺术
今天是我人生道路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日子,同时也是我收藏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国家博物馆在人民大会堂为我举行“佛像捐赠”新闻发布会,我感到特别荣幸和激动!在此,请允许我向举办这次新闻发布会的国家博物馆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莅临发布会的各位领导和来宾表示由衷的敬意;向专程从海外及全国各地赶来参加发布会的朋友们表示真挚的谢意;向几十年来给予我支持和帮助的朋友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收藏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自己心爱的收藏品找到最好的归宿是我多年的冀望和梦想。今天,这一宿愿终于得以实现。这批伴随我度过了几十年沧桑岁月的珍贵佛像,能有缘走进世界顶级艺术殿堂之一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在那里作为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见证,永久地向世人展示汉藏交融的藏传佛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此时此刻,我激动喜悦的心情是用任何言语都无法表达的。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东汉以后,便渗透到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佛教文化同我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是开放包容的宗教,它以众生平等、和谐和睦为伦理主张,弘扬“和合”精神,彰显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
千百年来,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众多寺院中的各种佛教造像,作为佛教传承的重要载体,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闪耀着佛教文化发展的历史辉煌,体现着精美绝伦的铸造工艺,为后人研究佛教文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实物,也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我对佛教的崇敬,使我始终以虔诚的心境沉醉在佛教造像的收藏事业中。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与佛像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在寻觅、发掘、收藏民间佛像资源的坎坷道路上,一步步艰难地走了过来。在近40年的寒来暑往中,为了寻找流失的佛像,我经常奔波于黄土高原、往返于戈壁雪域,在日晒雨淋、风餐露宿,甚至危及生命的艰难跋涉中,一点一点朝着自己梦寐以求的“保护”和“收藏”佛像的高峰攀登。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数十年来,我倾注全部精力和财力收藏佛像,所至诚期盼的就是让这些标志着人类文化历史的灿烂明珠再现辉煌,为传承佛教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彰显民族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祈福礼赞。
己丑之年,我们将迎来共和国60华诞。我坚信,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载体之一的汉藏金铜古佛像,一定会在党和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珍视。
向国家捐献文物,是华夏儿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今天的捐赠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今后,我将视自己的收藏情况,以新的捐献行动,继续报效祖国。为弘扬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再尽微薄之力,也表达我对佛教精神、民族文化的崇仰之情!为此,我将继续不懈努力。
我以我心报祖国
李巍
李巍先生上世纪60年代参军入伍,到条件极艰苦的大西北服兵役,上世纪90年代,他转业到地方后历经艰难困苦,经营企业和文化产业,在40多年的寒来暑往中,他酷爱收藏和研究佛造像。有时为收藏一尊佛像,无数次往返雪域戈壁,风餐露宿、受冻挨饿。
中国国家博物馆目前正在改造扩建,国务院将新国博定为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2010年6月竣工投入使用后,建筑面积将达19.2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国家博物馆,是国家的最高艺术殿堂。新国博开馆后的展览,不仅有五千年“古代中国”陈列,还有古代主要艺术门类的专题陈列和近现代艺术的重大陈展,其中设佛造像艺术馆。李巍先生得知这些情况后,经慎重考虑,决定将自己收藏中的22尊佛像精品捐赠给国家博物馆,以使这些文物、艺术价值极高的珍贵佛造像得到更好的保护,让更多的人能在国家博物馆亲眼欣赏到佛造像艺术的魅力。
这次捐赠的22尊金铜佛造像大部分为明清时期作品,较全面地反映了明清至民国时期内地和西藏地区所铸造的不同流派藏传金铜佛造像的工艺水平和艺术风格,尤其以“大明永乐年施”铜鎏金吉祥天母像、“大明永乐年施”铜鎏金无量寿佛像最为珍贵。这些明初宫廷制作的造像是工艺精绝,集文物、艺术价值于一身的罕见之作,其中“铜鎏金吉祥天母像”是目前仅存世两件作品之一,可谓稀世珍宝。
虽然藏传佛教造像艺术有着严格的宗教仪轨要求,但是千余年来,藏汉两族的优秀工匠以其充满智慧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以宗教的虔诚情感,制作了一尊尊充满艺术魅力、感染心灵、启迪智慧的佛造像艺术精品,这既是珍贵的宗教遗产,也是我们民族、国家之艺术瑰宝。
李巍先生将自己心爱的22尊佛造像艺术精品捐赠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他完成了自己一个崇高的宿愿,国家得到了珍贵的文物,国家博物馆丰富了馆藏。国博开馆后将把这些精美的佛造像长期陈列展示给广大公众。
让更多的人欣赏中华瑰宝
吕章申
金铜佛像见证汉藏融合
冯其庸
今天能来参加这个庄严而隆重的李巍先生向国家博物馆捐赠珍贵的金铜佛像的仪式,感到非常荣幸。
今天是一个双庆的日子,第一是庆祝我们有了新建的国家博物馆。我国是一个有8000年持续不断的历史的文化古国,我们有着较世界任何国家更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和各种文物瑰宝,我们除了已有驰名世界的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博物馆、南京博物馆以及各地区的博物馆外,我们又新建了国家博物馆,这是国家文化建设上的一件大事,是有功于千秋万代的大事,这是值得我们庆贺的第一点;第二是著名收藏家李巍先生向国家博物馆捐赠22尊极其珍贵的汉藏金铜佛像,这些佛像不仅是国家一级藏品,有的还是独一无二的藏品。我深知李巍先生几十年来收藏这些金铜佛像的艰苦过程,他不是一般的文物收藏家,他是一个对藏传佛教艺术、佛教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收藏家,他的收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保护。在我们国家正处于一场文化劫难的时候,他用他的全部力量几十年如一日,保护了一大批举世无双、不可再得的汉藏金铜佛像,他对国家立下了大功,他对汉藏两族人民的友谊立下了大功,今天他又把这批金铜佛像捐赠给国家博物馆,更是立下了大功。
李巍先生捐赠的这批珍贵的金铜佛像,它证明了汉藏历史文化由来已久的融合,证明了汉藏人民早就成了一家,这批金铜佛像本身,就蕴含着汉藏两族人民对善的追求、对和谐的追求,任何想把汉藏人民深厚的历史友谊和早就成为一家的历史事实加以歪曲和分割,都是徒劳的,因为这些金铜佛像就是最有力的见证。用佛家的话来说,佛也不允许他们这样做。
今年是西藏民主改革的50周年,广大的藏族同胞,在民主改革灿烂的阳光照耀和指引下,正在奔向更为光明美好的明天。而这批金铜佛像捐赠给了国家博物馆,从此,佛也得到了自己永远安身静修之所。
正值国家博物馆新馆创建伊始,李巍先生带头向国家博物馆作了重大的捐赠,这是一个最好的开端,我们希望国内外的收藏家,在李巍先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召下,都来爱护国家博物馆,都来向国家博物馆作出珍贵的奉献,我相信我们的国家博物馆,在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一定会得到国内外收藏家们的大力支持。我们有充分的信心,会把国家博物馆建成世界一流的博物馆。
本报讯 著名收藏家李巍将自己珍藏多年的22尊明清佛造像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4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捐赠仪式隆重而热烈。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和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中国文化报社总编辑卜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国际合作部副部长任正祥、著名学者冯其庸等出席了捐赠仪式。
李巍早年参军入伍,转业地方后经营企业和文化产业,在将近40年的收藏史中,酷爱佛造像的研究。为使其收藏的佛造像得到更好保护,李巍决定将藏品中的22尊珍品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批以“大明永乐年施”铜鎏金吉祥天母像、“大明永乐年施”铜鎏金无量寿佛像、明代铜鎏金双身镢金刚像为代表的藏品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准和艺术风格,不乏文物及艺术价值极高的罕见之作。其中,明初宫廷官造“大明永乐年施”铜鎏金吉祥天母像是目前仅存世的两件作品之一,堪称存世精品。
中国自元代起,中央政府开始分封具有号召力的藏传佛教领袖,明代延续了这种民族政策,每年颁赐给西藏佛教领袖大量的礼物,其中一部分就是佛教造像,尤其是永乐、宣德时期的宫廷造藏传佛教用像,多是中央政府赐赠给藏传佛教各派高僧的礼品,由于这种造像制作规格最高,属于皇家宫廷造像,因此在制作上集中了汉藏最优秀工匠,艺术上融合当时汉藏两地典型的风格,制作不计工本,造型精美,鎏金细致,工艺性及艺术性极强。这类造像,一般都镌有“大明永乐年施”、“大明宣德年施”的楷书阴识,成为见证明初中央政府民族政策的最好历史文物。关于永宣宫廷佛像的制作,据《明实录》记载,明廷首次赐予西藏僧人佛像是在永乐六年(1408年),此年“如来大宝法王哈立麻辞归,赐白金、采币、佛像等物,仍遣中官护送”,明初这种宫廷造像活动持续到宣德年间。流传至今的明初永宣时期宫廷佛造像数量相当稀少。
今年正值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一个对藏传佛教艺术有着深厚感情的汉族收藏家,用他的全部力量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护了一大批举世无双的汉藏金铜佛像,它们证明了汉藏文化由来已久的融合,蕴含着汉藏两族人民对善的追求、对和谐的追求,证明了汉藏人民早就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