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地方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专 题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大胆探索 不断拓展公共文化空间
“文化海口”提升城市品位
海南:爱国主义电影免费进校园
凸显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
奇石文化展现龙岗独特魅力
侯咏圆拍贺岁片梦




 中国文化报 >  2009-04-10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凸显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
——深圳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述评

  王程太

  深圳日前正式公布了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共六大类14个项目。这14个项目,体现了深圳这座移民城市特色,更充分地展示了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海洋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巨大魅力。

  珍贵的历史价值

  淳朴的民俗文化

  深圳具有7000年的文明史,数千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伴随着先民从古走到今,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藏于民间活跃于民间,特别是民间艺术,深深扎根于民间之中。

  像民间文学《应人石的传说》,反映的是流传于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客家人7个社区的民间爱情故事,故事凄美感人,象征自由美好的爱情。《望烟楼的传说》则叙述的是宋代爱国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侄孙文应麟体察民情、乐善好施,关心民众疾苦的真实故事。后人为纪念他,便在他曾经用来了解民情的凤凰山顶建了这座望烟楼。每到逢年过节,附近村民自发来到这里进行祭拜活动,表达对文应麟的尊敬和敬仰之情,同时也激励后人要继承其遗志,把助人为乐的中华美德传承下去。

  传统音乐“观澜客家山歌”至今有数百年的传唱记载。观澜山歌沿袭了古语山歌、唱出客家饮食民俗的特色,有“文化活化石”之说,而且其地方语言又有细微差别,演唱形式上也有自身特点,基本保留了广东客家山歌的本色。

  传统舞蹈麒麟舞,在这批名录中又有3支队伍,他们分别是《坂田永胜堂麒麟舞》、《大船坑麒麟舞》和《坪山麒麟舞》,各具特色,代表了深圳最高水平。坂田永胜堂麒麟舞是根据“麒麟永远胜利”的意义而命名的,由坂田永胜堂麒麟队创始人熬头四(花名)于1840年创编,该麒麟舞主要是通过舞动麒麟头,模仿猫、虎等动物摇头、摆尾、嬉戏、玩耍的动作和情景,并融合武术的一些基本步伐,以及伏、卧、弯、腾、跃、跳等动作来表演,以此为观众传递麒麟送福,传递吉祥喜庆之意;而武术套路表演,则有护卫麒麟形象寓意,同时也丰富了永胜堂麒麟舞的内容。

  大浪街道大船坑村舞麒麟始于明嘉靖年间,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该“舞麒麟”基本的套路共有:拜前堂——走大围(圈)——双麟会——采青——游花园——打磕睡——走大围——三拜共八段,其中“采青”是最重要的表演环节。舞麒麟结束后有武术表演:首先是拳术,包括拳打四方、饿虎擒狼、龙头凤尾、观音坐莲、鲤鱼戏水、猴子偷桃、海底捞月、扫堂腿、仙女散花、美人照镜等套路。然后是11套单双人持械表演:棍桩、沙刃、凳桩、铁叉对尖、白手对双刀、猴棍、光钯对内尖、二棍、拳伞、单钯、长棍等,真可谓刀、棍、枪、剑、拳样样齐全。

  《坪山麒麟舞》,除了麒麟舞的舞蹈内容与步伐和《大船坑舞麒麟》有基本相同外,其武术方面则别具一格。其所表演的武术名称则为“江西竹林寺真传螳螂拳”,有拳术套路八式,其中第一式佛手、单桩;第二式双桩;第三式三剪摇桥;第四式三剪摇手;第五式四拳门;第六式活步拳;第七式八门拳;第八式梅花拳。拳术以吞、吐、浮、沉、惊、弹、搓为运力用力法门,以短距离发劲为特征,强身健体,攻击性极强。兵器方面,棍、刀、剑、枪等,均具特色。

  《松岗七星狮舞》、《上川黄连胜醒狮舞》两个“狮舞”项目也很有特点。尤其《松岗七星狮舞》松岗传统“七星狮”是南派狮子最具特色的,它具有文武双全的特点,武狮的主要舞法有蛇、蜈蚣、螃蟹、鲤鱼、踩砂锅;文狮的玩法有写书法型。这些玩法具有沿海岭南鲜活的特色。特别是蛇形舞法更具特色,那就是与蛇对舞。一条活生生的眼镜蛇,随着舞狮者掀开菜盆的一刹那,立即昂起头,口吐蛇芯,舞狮者开始围绕着眼镜蛇与其对舞。舞步完全按照蛇头的转向来进行,随着鼓点的强弱与蛇斗技,忽儿急步,忽儿缓步,有时急缓步相交,直到将蛇舞到精疲力尽,舞狮者乘蛇不备,一脚踩住蛇头,然后慢慢将蛇全部“吃掉”为止。整个过程,让人拍案叫绝。

  《上川黄连胜醒狮舞》则是在继承传统南派醒狮舞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特点是动作步伐粗犷豪放威武雄壮,狮头用黑白脸,直鼻铁角牙刷须,黑色狮身。步型步法有四平马步、弓步、子午步、吊丁步、麒麟步、开合步、操步、碎步、抡步、倒拆步、立步、盘龙步、操腿步、大两仪、小两仪、捉鼠步、戏鼠步、高窜步、低伏步、蟹步等。其中还配有一些惊险的高难度动作,闪转腾挪,狮尾托住狮头连续飞跃几个单桩猛然刹住亮相,把猛兽赋予人性,表现各种性格特征,让人们在娱乐中得到艺术享受。

  精湛的手工技艺

  浓郁的民族特色

  传统技艺类的《香云纱染整技艺》和《红釉彩瓷满堂红烧制技艺》,可谓是深圳目前较为顶级类的传统产品,前者为本地产品,后者虽为外来项目,但已在深圳宝安建基创业数年,成为深圳市政府重点扶持的文化产业项目。

  香云纱是目前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真丝绸面料,产于我国广东珠三角一带。它是以桑蚕土丝为原料,织成纱罗组织织物和平纹丝织物后,再利用植物薯莨茎块的汁液(含有宁胶与单宁酸)多次浸泡、晒涂于练熟的坯绸上,使织物粘聚一层黄棕色的胶状物质,再用含有氧化铁成分的泥土均匀涂布于织物表面,经反复多次晾晒、水洗、发酵,使胶状物逐渐变成黑褐色而成的染织品,俗称“莨纱绸”。因采用莨纱绸制成的衣物,穿着行动时会沙沙作响,故民间称之为“响云纱”,以后又取其谐音,称为“香云纱”。香云纱的生产历史悠久,数百年来一直由民间手工生产,由于具有凉爽宜人、易洗快干、色深耐脏、不沾皮肤、轻薄而不易折皱、柔软而富有身骨的特点,特别受到气候炎热而潮湿的沿海地区的青睐。

  红釉彩瓷的生产工艺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成熟于明代,永乐时红釉更有鲜红为宝之称,宣德红釉更为盛名,被列为皇室用品。“满堂红”高温大红颜色釉陶瓷的生产已有100多年历史,有史料记载的传承关系可追溯到清朝末年,因高温“红釉瓷”的烧成难度大,成功率低,在技术工艺上没有突破,“红釉瓷”也一度低迷,没有人去深层次研究。后来刘氏家族第五代传人——刘权辉继承了家族多年探索和研究的成果,并结合当今新的陶瓷技术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复原高温大红陶瓷色釉制作,并创造性的使用在骨瓷产品上,改变了以前颜色釉只用于白瓷的传统。

  “满堂红”“帝王黄”颜色釉陶瓷生产的每道工序工艺都要经过精雕细琢,对所用颜料都必须经过严格精选。该工艺对原辅料质量要求高,制作工艺难度大,所以有“十窑难得一精品”之说,因此,“满堂红”“帝王黄”产品现在成为社会精英、文人雅士的观赏佳品和镇宅之物,也是深圳市永丰源陶瓷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导产品之一。

  高超的传统疗法

  神秘的民间绝技

  在这批市级名录中,还有两项颇具特色的项目,那就是传统医疗类的《骆氏腹诊推拿术》及《贾氏点穴疗法》,这两个均为外来文化项目,但传承人全部在深圳工作生活。骆氏腹诊推拿术,是运用中医腹诊理论判断病之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根据不同的证型以辨病论治来指导推拿手法的一种推拿方法。它不是单纯的推拿手法,而是把独特的腹部诊断与推拿治疗方法密切地结合起来,根据腹诊辨证,选用不同的手法、治法用以防治疾病。腹诊推拿法以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理论为指导,强调整体治疗,扶正祛邪,灵活应用。在治疗原则上是先治本,后治标,以治本为主,兼顾治标。

  腹诊方法主要是望诊和触诊,通过观察患者腹部形态的变异与触知其腹壁的紧张度及是否有块状、索状、网状等不同情况,以提供必要的诊断依据,再按八纲辨证方法判断其表、里、寒、热、虚、实及其与全身的关系,从而确定推拿的治则。而点穴疗法是以指代针,它来自民间,源于实践,根据武功点穴原理演化而来的,即是将作为进攻或防御的强刺激的武功点穴术演变为人体所能接受的治疗方法。术者根据不同病种和病情,运用意念力,在患者体表适当的穴位或特定的刺激线上,用手进行点、按、拍、叩等不同手法的刺激,通过经络的作用,促进体内的气血畅通,使已经发生障碍的功能活动得以恢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骆氏腹诊推拿术的发源地在河北省武邑县,创立者是河北武邑人骆化南,其孙第三代传承人骆竟洪(现年83岁)携其三子均在深圳从医几十年;点穴疗法出自山东省,第三代传承人陈荣钟,早已是深圳市中医院的主任医师,他们均在深圳行医数年至数十年不等,为深圳的中医药文化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