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就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规律而言,追求的是创新,在走进去再走出来时,会让人惊叹不已,感动常在,有如见到出水芙蓉的脱俗与圣雅。中国画以其浸染、滋润、渗透自然的艺术效果,而深得人们的青睐。彭太武的中国画就是这种渗透自然的艺术杰作。
在美术作品中,空灵是一种天分。在彭太武的作品中,线条与板块之间,总会有一些恰到好处的空灵感,这种空灵感不单是画面的空白处, 还有在浸染的水墨与颜色之中的美丽,动人的记忆定格,只有独此笔墨,不可复制的纷繁景象,这种景象让人感受宣纸上的翻江倒海,成就的那份想象中的美丽与漂亮,欣赏者去用目光与动感的对话。在这里,花与鸟似乎很难在现实中找到,彭太武的作品弥补了摄影的那份真实,无法创新的缺憾,而又极大地调动了观赏者对美的足够追求与充分联想。从这一意义上说,彭太武中国画又把写意花鸟上升到了一种可以伸展翱翔翅膀的艺术构思,使作品通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精准技法,把水墨、颜色、空白在相互拥抱中,完成一种美的转换。这是空灵在彭太武作品中赏心悦目,令人心旷神怡,成为观赏者恋而不离的精神家园。
拙朴是彭太武作品的又一特色。花鸟容易出现浅表层的形式美,而难以见到其内核的艺术冲击力。从彭太武的作品中,我们发现,不管其画面怎么调整,无论颜色应用如何,水墨浸染渗透如何千变万化,都有其拙朴表现的艺术情怀。这种作品是此非彼的灵魂深处的区别与差异,这就是彭太武所具有的艺术个性特质,就像梅花在冰雪中绽放,拙朴得让人心痛的美,跃然纸上,平面的作品中那种拙朴的飞墨走色,都是那么本分而道义地阐述着笑脸的光彩和智慧的光芒。就像那不懂世事的孩童,总在模仿着成人的口吻,诉说那些成人的语言,让人愉悦与欣喜。此时的观赏者已忘掉了水墨和色彩的功劳。只记得那形象可爱的花鸟活跃于我们的视线与思维,体悟拙朴带来的美感。
剔透是彭太武作品的第三特色。水墨只有在中国画画家手中才能生发出奇妙惊艳来。剔透是光感的一种反映,在水墨画中,剔透把水墨的浸染变成了放飞的鸽子,一旦下笔,水墨与颜色就会飞向洁白的深处,这是我从作品中得出的想象。事实上,彭太武的作品除了颜色的精准与艳丽外,水墨的恰到好处,是观赏者通过窗棂眺望远景,层次分明,三维立体视觉顿然生发,这种感觉没有画家对画笔的调动、对水墨颜色的运用和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体验,是很难达到的。创作物的远近重叠,点、线、面调配与变幻都运筹于心,体现了画家彭太武的主观审美感源自他的审美理想,而他的审美理想又与他追溯文化传统,对人生的体悟的同时,具有对艺术前倾探索的足够后劲。
以我之见,如果空灵是作品的灵魂,那么,拙朴是作者天分与勤奋的结果,它是一条通幽小道上的竹林,每一线条与板块都是动的影子,而剔透是作品光滑而明晰的肌肤,都是美的化身。
作为成功的艺术家,彭太武制造的美丽像大海的波浪正拍打着观赏者的心岸。
刘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