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特别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专 题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陕西凤县的变与不变




 中国文化报 >  2009-04-10
放大 缩小 默认
陕西凤县的变与不变
  号称亚洲最高的凤县音乐喷泉
  岚皋生态旅游成功融入民歌元素,赢得好彩头
  虽然饱受争议,凤县仍坚持将羌舞跳到西安本报驻陕西记者 任学武 摄
  在旅游推介会上,凤县精心制作了旅游展板

  “旅游兴县”屡遭质疑

  本报驻陕西记者 任学武 实习生 苗 婷

  及时转型应肯定 但要因地制宜

  ■专家观点

  及时转型应肯定 但要因地制宜

  就“凤县模式”和“岚皋特色”,陕西旅游设计院一位专家对记者说,在旅游成为朝阳产业的时代大背景下,具备一定旅游资源的市、县应该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发展并壮大旅游业,而且越早动手收效越好。就这一点而言,凤县、岚皋的选择都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凤县和岚皋,同样是在发展旅游业,也同样把文化作为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来抓,为何一个连连赢得好彩头,另一个却被不断打上问号?这位专家分析,岚皋切切实实把握住了自身山水资源丰富、风光秀丽的特点,在做好生态旅游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融入地方文化的元素,实现了文化与旅游的联动。凤县之所以招来这么多的质疑声,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诸如打造“羌族故里”品牌、景点建设“大上快上”等方面,有人造痕迹太过于浓重的嫌疑;二是在宣传和舆论引导上,凤县还有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

  为何一个赢得好彩头

  一个被不断打上问号

  本报驻陕西记者 任学武 实习生 苗 婷

  同是发展旅游

  岚皋

  凤县

  陕西安康的岚皋县,地处巴山汉水,有着和凤县相似的自然环境。近两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强势主导下,原来默默无闻的岚皋山水在陕南甚至整个陕西旅游市场后来居上,其生态旅游品牌已开始与陕西的古迹旅游、红色旅游平分秋色。瞬息之间,悄然巨变,其发展模式被业界誉为“岚皋特色”,成为“中国贫困地区县域旅游发展的新亮点”。

  3月5日,“‘岚皋特色’生态旅游发展高峰论坛”在京召开,国内旅游业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同解析“岚皋特色”。大家一致认为,岚皋强势推进生态旅游产业的做法,对旅游资源富集而地区经济贫困的西部、对国内旅游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应该加以总结推广。

  岚皋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强力主导旅游规划和管理,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为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旅游开发中,该县始终坚持“规划在前,建设在后”的原则,明确提出“没有规划不准上项目、规划不通过论证不准实施、项目不经审批不准动工”的“三不准”原则。他们先后聘请旅游规划权威机构和国内著名旅游策划人士,编制完成了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主要景区建设规定和旅游精品项目策划,确保了景区开发高起点、高品位。

  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岚皋县以百里竹林护岚河、百里林果美岚河、百里农家乐富岚河的“百里生态旅游长廊”为主题,做足山水文章。2008年,已具有相当规模的岚皋南宫山景区,被陕西省列为全省重点开发建设的六大景区之一。

  岚皋旅游业在起步之初,就一直在自觉不自觉地寻求着与文化的结合,生态旅游文化节、岚皋风味特色小吃品评、岚皋民歌大赛、岚皋山水风光图片展等活动,让岚皋的魅力山水和人文景致走进了更为广阔的大众视野。

  生态旅游产业的率先突破,拉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2008年,全县接待游客42万人次,创综合收入1.68亿元,连续3年增幅超过60%,旅游收入占GDP比重由3年前的4%上升到9%,县域经济以年均13%以上的速度跃升。

  西安至凤县旅游专列开通在即

  4月4日,在第十三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召开的前一天,西安—凤县旅游专列新闻发布暨旅游推介会在西安召开,并透露消息,从4月25日起,铁路部门将开通往返于凤县和西安之间的旅游专列。此消息一经发布,引得各方议论纷纷,许多人表示,从省会城市到县级旅游景点开通专列,在陕西尚属首次,在全国也不多见。

  陕西省以及宝鸡市的相关领导、各大旅行社负责人、有关高校领导、媒体记者以及闻讯而来的各界人士约400人,将会议室挤得满满当当,来得稍晚的几十号人因为没有了座位,站着“听会”两个半小时。

  记者在发布会现场看到,凤县旅游推介会的规格、档次之高,规模之大,令许多与会者议论纷纷,一些在洽谈会期间举办类似会议的地级城市自叹弗如。

  在“大手笔”的背后,蕴藏着凤县官方的一种诉求:将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已经初步尝到了旅游业的甜头,发展特色游的思路将贯彻始终……与此同时,凤县有关领导干部也意识到,“假如旅游专列经营得不好,便将是继‘汉改羌’、‘人造月亮’之后,又一个被媒体广泛炒作的‘好’题材。”

  一次迅猛的转身——

  经济转型寻突破口,

  旅游成首选

  凤县曾是全国四大铅锌矿基地之一,当地GDP一度有90%来自于矿业。矿产资源枯竭之后,经济又该何去何从,这个问题让当地政府甚为忧心。在县长李智远看来,在这种严重依赖矿业发展的情况下,该行业任何风吹草动都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带来致命的打击。

  后来的一系列变化,似乎也印证了李智远的看法:2007年5月,国家取消了铅锌矿石出口退税政策,一直依靠出口的铅锌价格立刻下滑,加之金融危机的连带影响,截止到2009年1月,凤县大部分采矿企业和选矿企业都处于停产状态。

  随着凤县周围高速公路的陆续开通,原先前往四川、甘肃需途经凤县的车辆都不再光顾此地,往日里车辆川流不息的情景对当地人而言也只能成为回忆。就连县城最大的火车站都门庭冷落,主要受火车电气化的影响,很多列车都不在此地停靠了。企业外迁、菜农失业……诸如此类,凤县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经济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凤县要建商贸中心,地域不允许;要发展科技,连大学生都招不来。”李智远认为,只有发展旅游业,才能使陷入死角的经济起死回生,同时,从矿产污染型经济模式向旅游生态型经济模式转变,将使凤县的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

  凤县地处秦岭南麓、嘉陵江源头,位于宝鸡市西南端,素有“秦蜀咽喉,汉北锁钥”、“凤凰之乡”之称。巍峨的秦岭赐予凤县的除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幽泉飞瀑、溶洞石林、高山草甸等独特的自然风光也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难得的资源。然而在2006年以前,旅游产业对凤县许多干部群众来说,还是一个相当陌生的字眼。

  2006年9月,李智远到凤县担任县长,同年10月,凤县确立“旅游兴县”的目标,以“水韵江南,七彩凤县”为口号,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将发展旅游的步骤形象地概括为:2006年看“绿”(绿色生态长廊),2007年看“灯”(人造星星和月亮),2008年看“水”(180米高音乐喷泉),2009年看“羌文化”。

  一次夭折的尝试——

  “汉改羌”被叫停,

  凤县“很委屈”

  在县长李智远看来,要想旅游业产生持久的效益,必须找到它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凤县选择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羌文化”。

  凤县与“羌文化”的历史渊源要追溯到三国时期,据县志记载:曹操西征张鲁至陈仓(今宝鸡),将自武都入氐(现凤县),氐人塞道……氐王窦茂众万余人恃险不服,操攻屠之。用凤县羌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袁永冰的话说,这里的“氐”就是“羌”,也就是说这里曾经是羌族聚居之地。这一发现得到凤县政府的重视。

  于是乎,凤县便与“羌文化”开始结缘,凤县人开始学跳羌舞、唱羌歌,甚至形成千人跳羌舞、万人围观的壮观场面。去年11月,凤县举办了首届羌历年旅游文化节,还成立了“中国羌族艺术团”。今年3月17日,凤县的“中国羌族艺术团”就曾助兴宝鸡市的“两会”,4月4日,在西安—凤县旅游专列新闻发布暨旅游推介会上,也以羌舞表演作为开场节目。

  去年10月,凤县发出《关于恢复和变更凤县部分羌族群众民族成分的相关通知》,使得凤县立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当地群众称此举有数典忘祖的嫌疑,也有评论认为,“汉改羌”是凤县为发展旅游而造的噱头,后来“汉改羌”因违反国家相关规定被叫停。

  此后,凤县有关方面表示:尽管他们感到很委屈,但挖掘和保护羌文化的决心不会变,发展羌文化旅游的思路也不会变。

  回应“月光城”——

  “人造月亮采用新技术既节能又环保”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该县斥巨资打造“月光城”的举动再度引发争议。

  “人造月亮”的构想最早源于一位法国艺术家的想法:“在地球上空挂一圈镜子做成的项链,让它们一年四季把阳光反射到巴黎的大街小巷。”这个想法曾被欧洲航天局讥为“痴人说梦”和“荒唐至极”。然而,这个美丽的想象首先在凤县得到了演绎。

  被媒体普遍所引用的数字是——当地政府在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过程中,耗资6.5亿元致力于打造“月亮之上,月光之城”。太阳能人工月亮直径约为4米,同时实施了山体、街道和“一江两岸”等亮化工程,在县城周边山体上设置了2700余个人造星星灯,有人形象地称,夜晚的人造月亮和人造星星犹如天河决堤……

  此外,从景点工程来看,该县还建造了喷射高度达180多米的喷泉——号称亚洲最高音乐喷泉;建成万亩牡丹园和万亩郁金香园——号称西部唯一的高山空中花园; 在嘉陵江上筑坝蓄水形成30万平方米的景观水面,打造中国西部山区的“威尼斯”;在国道两侧建成数十公里长的江南民居景观,打造“水韵江南”。

  对凤县这一系列工程,有人称此举劳民伤财,在现有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的基础上,这种做法不得民心;有人提出原汁原味的文化乃是旅游资源的灵魂,过分提高人造景点的比重及价值有喧宾夺主的嫌疑;也有干部群众提出该工程的科学性有待商榷——月亮到底能亮多久?更有人把这项工程看做是形象工程,是“瞎折腾”。

  凤县旅游局负责人日前在回应颇受争议的“人造星星”旅游项目时表示,县上搞的太阳能星星灯,采用太阳能技术,一次性投资只需要210万元。如果按照传统的亮化办法,这项工程总投资最低需要470余万元。而且算账不能光算今天的账,更要算明天、后天的账,3年下来,就可节省20万元的电费。

  而工程技术人员称,这种太阳能星星灯可独立安装,无需挖沟埋线,全自动控制及运行,无需人工管理,点亮那些星星灯、人造月亮的都是太阳能光电转化提供的能源,永不枯竭,既节能又环保。

  办节会 造声势——

  人气日益看涨

  凤县开始推广他们倾力打造的项目,由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先后在宝鸡、西安、成都等重点客源市场开展旅游专题推介活动10余次,签订了各类协议1000余份。在去年召开的第九届中国西部国际贸易博览会上,凤县“嘉陵之源、羌族故里”的旅游专题推介会引起了西南旅游界的关注。

  为扭转生态旅游产品受季节影响大的劣势,凤县通过举办节会大造声势。在优化环境、提升品位方面,凤县投资 4430万元,用于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1000余万元,打造“双岭双路”(秦岭、柴关岭, 316国道、 212省道)百公里生态长廊。同时,制定了扶持旅游产业发展的配套优惠政策,政府投资为各个景区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为景区做前期宣传和市场开发,为企业优先提供土地。去年9月,县政府投资 290万元购买了 12辆中巴车,开辟了 5条旅游线路。

  凤县还依托县城周围的丰禾山、凤凰山、堡子山和月亮湾,修建了4处休闲游乐公园和佛教文化主题公园。两年来共完成投资3.35亿元,建设旅游项目 25个。近两年,凤县与省内外企业共签约旅游合作项目 16个,协议引资7.83亿元。

  凤县相关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说,去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凤县共接待游客 11.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6764.8万元。2008年,全县接待游客 51.0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4.5亿元,分别是上年同期的 2.04倍和 3.75倍。客源遍及西安、渭南、商洛、汉中及甘肃陇南等地。这位负责人表示,今年凤县提出全年完成接待70万人次游客的任务。

  据介绍,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凤县4个上规模的宾馆入住率100%,但仍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许多游客要住到邻县去。凤县人还津津乐道这样一件事情:凤成大厦原来计划建 15层,因担心客源不足而建了7层。去年国庆期间,县城所有的宾馆、饭店游客爆满,许多游客没有地方居住甚至在河岸搭帐篷宿营。凤成大厦的老板见此后悔不已,立即着手启动二期工程,准备修建一栋25层的宾馆。有消息称凤县正规划建几座高级宾馆和发展一批家庭旅馆。

  省政研室认为——

  “凤县模式”是惊险的一跳

  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在日前公开发表的《对凤县科学发展的调查报告》中也指出:凤县矿产资源经过几十年开采,已由鼎盛开始走向中后期。他们以统筹的理念,把目光从不可再生的地下矿产资源转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地上山水资源,从挖矿产到挖生态、挖文化,提出在建设百万吨铅锌冶炼工业基地的同时,着力打造百万游客景区、建设百万头生猪大县,实现了由矿产一业独大到矿产、旅游、生猪三大产业共同发展的经济转型。这在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上是“惊险的一跳”。它对陕西省资源型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份报告中还将凤县这几年来的发展历程称之为“凤县模式”。

  与之相呼应的是来自陕西旬邑、甘肃康县、新疆等地的考察团,一茬接一茬地来到凤县“取经”,纷纷感叹不虚此行。一位略阳网民在百度贴吧感慨道:略阳县的发展应该向凤县学习!

  据了解,在凤县当地,干部群众对“旅游兴县”的战略还是普遍支持的,但对于一些举措,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干部认为,政府的“大手笔”充分调动了当地干部群众工作的积极性,“这几年来,大家干劲空前的足。”凤县干部当中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在李县长手下干事,就一个字:死。而死法有两种,要么被工作累死,要么因巨大的成就感兴奋死。”

  但也有人持不同看法:一些建设项目和旅游产品缺乏周密论证,在现有大散关、古栈道、摩崖石刻等众多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的情况下,过多地建造人造景观、人为打造羌文化品牌、移置江南民居等,这些旅游项目与当地文化没有传承关系,有些喧宾夺主。

  地处秦岭腹地陕甘交界处、人口不足12万的陕西凤县,原本是一个寂寂无名的小县,从2008年下半年起,却突然间名噪全国,被媒体广泛质疑的是其“汉改羌”事件和“人造月亮和星星”等工程,而这一切均是该县为实现“旅游兴县”的产业经济调整而采取的措施。

  在经受了一轮又一轮的舆论聚焦之后,如今的凤县,仍坚持在变与不变中探索着前行——已然放弃了“汉改羌”,“羌族故里”的名号不再叫得那么响亮了……但其发展文化旅游的初衷没有改变,继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模式的步子没有停顿。

  在提倡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今天,在文化旅游“兴市”“兴县”乃至“兴村镇”成为全国不少地方不约而同的选择之际,帮助凤县或与凤县相似的地区找寻、探索一条科学的、可行的发展之路是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当地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初衷没有错,那么他们选择的道路有没有发生偏差?采取的办法和方式是否适当?凤县在当下起码是具有了一定的标本意义,对这一标本的关注与解析,或许可以找到可供其他地区借鉴的经验及可汲取的教训。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