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十一五”的第四年,国家发改委已经开始启动“十二五”的规划工作。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深化的背景下,宏观经济形势走势如何,今后5年至10年我国文化产业将会有怎样的发展空间,以及如何发挥文化产业在抵御金融危机影响、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值得仔细研究。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字,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00670亿元,以年末全国人口约13.28亿计算,人均GDP已经超过了3000美元。很显然,我国已经在人均GDP指标上提前12年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但是,却付出了收入差距扩大、出口依赖上升、内需作用下降、服务业发展退步的沉重代价。在看似辉煌的人均GDP指标背后,我国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性目标还很遥远。
国际金融危机无疑是一剂烈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将开始实质性起步,而这一发展趋势将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基于此,我们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在短期内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影响相对有限,在中长期发展阶段中,将由于促进了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转变而有利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就是说,我国的文化产业将不仅仅是在短期内“逆势而上”,而是会以此为起点,进入一个更为健康的高速增长周期。
金融危机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投资与消费、外贸和内需更为平衡发展的时代,文化产业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十五”到“十一五”,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等重大决策一直没有真正落实的原因在于经济增速过快、市场需求旺盛、制造业获利丰厚。结果是投资一路走高,制造业很难转向服务业。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转变已经在被动中起步。文化产业作为新兴服务业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投资与消费、外贸与内需更为平衡发展的时代,中国的文化产业在今后5年至10年的发展阶段里,将有更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首先是由文化消费的内需潜力决定的。我们认为,根据国际经验,一定的人均GDP发展水平与一定的恩格尔系数,以及一定的文化消费支出存在相关性。《文化蓝皮书: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总报告曾指出,在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的时候,居民实际文化消费需求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文化产业发展存在“战略性短缺”。《文化蓝皮书: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总报告再次根据2005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600美元的现状,得出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还不到同样发展水平国家平均值的1/4的结论。2008年我们继续关注这个问题,发现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按照国际标准计算,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达到4万亿元以上,而我国目前统计只有不到8000亿元。因此,与相同发展程度国家相比,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潜力还远未得到实现。
2009年注定是中国经济大变化的拐点,启动内需将直接扩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因为指向民生的各种措施无疑将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极大地改善老百姓的消费预期,释放被压抑的消费潜力。
金融危机将会推动中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新兴服务业将开始唱主角,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新的战略方向
文化产业既是消费服务业,又是生产服务业。但是由于在概念理解上的狭隘、行业管理上的分割,以及市场发育的不成熟,我们对后一种功能长期认识不足,使得文化产业对其他经济部门的服务作用得不到很好发挥。本次金融危机无疑将加快低端制造业洗牌进程,那些靠劳动力密集和低成本竞争才能生存的中小企业,会有相当一部分退出市场,而那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企业却将获得绝好发展机会,向高技术和高文化附加值的新兴工业化方向发展。在此之际,文化产业在设计、咨询服务等方面可以为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提供强大的支撑。
仅以“品牌授权”这种最常见的提升附加值手段为例。根据本书中《金融危机下的产业转机——提升产业附加值的授权艺术》一文提供的数字,目前,我国年人均品牌授权商品销售额只有0.7美元,而且基本上是境外品牌授权(占国内市场份额的93%)。如果达到日本人均91美元水平,将形成每年超过1000亿美元(约700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如果达到美国人均365美元水平,市场规模将会达到4700亿美元(约3.29万亿元人民币)。可见,在推动中国制造业升级方面还会有一场激烈的中外竞争,文化产业将在“中国创造”的战略方向上大有可为。
金融危机将会加速推动技术创新和进步,3G和CMMB的同时推出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时期
历史已经多次证明,金融危机是技术进步的催化剂。技术进步总是创造出新的生产力、新的消费形式,并以新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支撑新的经济增长。根据有关研究,从目前开始的5年至10年时间,由于数字技术走向成熟,文化产业发展将进入第三个长波周期的上升阶段。已经有大量现象证明这个发展趋势的到来。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快速发展,尤其是宽带用户出现超常发展趋势,新技术带动的新型消费方式不断出现。2006年“博客”呈爆发式增长,2007年手机上网呈“井喷”之势,2008年伴随着3G和CMMB的同时推出,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式来临,平民百姓参与文化表达和文化创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我们已经看到,传统文化产业赖以发展的“大规模复制与传播技术”已经“个人化”,一个大众文化创造潜力充分涌流的时代已经来临。我们还将看到,经济危机将进一步缩小传统产业的发展空间,加速推进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并最终重新塑造消费环境和产业发展环境。新兴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时代。
2008年风起云涌的“山寨文化”现象颇有象征意义。这就是,所有的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和创造者,一切经济和社会活动都与创意和创新活动有关。根据最新研究,目前发达国家的所谓“文化产业”不仅是提供直接满足最终消费的产品和服务(通常所说的文化产业),也不仅是将文化创意活动“投入”到其他产品和服务中,在这些产品和服务出售后获得高附加值收入(通常所谓“创意产业”),而是通过数字互动技术把非职业人员和普通消费者吸引到创新和创意活动中来。于是,就出现了一种被称为“消费者协同”和“用户引导”的创新活动,产生了在网络环境中无所不在的“生产消费者”。这种新型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将对产业的发展和政策的创新有何影响,值得高度关注。
金融危机将推动全球文化产业格局变化,全球文化贸易将从产品服务竞争进入资本博弈时代,中国在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低端位置将会改变
金融危机已经显示出来的一个重大迹象是,国际文化产业分工链条可能出现变化,既定的利益格局可能出现重大调整,中国文化产业在全球文化产业分工格局中的低端位置将会改变,今后5年至10年将是中国文化资本走向全球的大好时机。
(下转第六版)
张晓明 胡惠林 章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