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纪事/副刊
  标题导航
保护文化线路遗产 留住传统文脉
评选民族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
他将中国京剧戏衣“一网打尽”
文化短波
木牛流马:解不开的千古之谜?
文化短波
唱出生命的精彩




 中国文化报 >  2009-04-14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木牛流马:解不开的千古之谜?

  (上接第一版)

  木牛流马是否存在?

  在今天的勉县黄沙镇,清代曾在此立有一碑,上书“诸葛亮制木牛流马处”。据史料记载,这里曾是诸葛亮当年造木牛流马的地方。

  木牛流马最早见于《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亮性长於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亮言教书奏多可观,别为一集。”南北朝时裴松之给《三国志·诸葛亮传》作注时,对诸葛亮作“木牛流马”引用了《诸葛亮集》中的有关文字。亮集载作木牛、流马法曰:“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著於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秋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

  虽有文字记载,但实物无存

  木牛流马确实是诸葛亮的发明,从使用的时间来看,先有木牛,后有流马,流马是木牛的改进版。诸葛亮造出木牛流马200年后,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天才祖冲之复制出了木牛流马。《南齐书·祖冲之传》说:“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但祖式木牛流马也没有流传后世。到了罗贯中《三国演义》传世,在第102回中,演绎了一段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大破曹魏的故事,自此木牛流马广为传播,影响至深。

  复原木牛流马引发的思考

  木牛流马在诸葛亮发明之初,就一直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史书记载的语焉不详,小说演义的出神入化,民间传说的绵延不绝,更使得后世对木牛流马的高深莫测欲罢不能,从南北朝时的祖冲之到今天无数研制复原者,历千年不休。近年来《三国演义》相关影视剧的传播,木牛流马研制复原者的队伍也有了国际军团的加入,韩国、日本等国民间专门成立木牛流马研究会,构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为期一天的展演很快结束了,参展作品已由勉县县政府统一收藏至武侯祠博物馆,供游客观瞻、体验,但由此引发的问题依然萦怀。其实在勉县县政府面向全国征集木牛流马展演之初,“发展经济不能靠噱头”“科技发达的今天有复原古董的必要吗?”等等质疑之声就已出现。

  木牛流马的作者们已经给出了答案。原本从事少儿素质教育的上海作者曹励华,一直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为了验证自己创新教育的观点,他大胆提出并制作了可以水上行走的流马,启迪学生心智。河北作者燕艾东不仅将木牛流马制作成精美的旅游纪念品,还成立了木牛时光公司,专门从事古代器物旅游纪念品研发制作。西安群艺馆文保部王智经过几天考察后对记者感慨地说:“经过这几年发展,勉县旅游的文化内容不断丰富,游三国故地,品三国菜肴,体验诸葛连弩、木牛流马等,文化旅游的特色鲜明,值得借鉴。”

  陕西理工学院教授李星表示,毫无疑问,围绕木牛流马的争议与研究探索仍将继续,尽管我们可能无法复制原诸葛亮版的木牛流马,但是古圣先贤的发明留给我们的是四个字:创新探索。

  “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显灵,女娲遍地开花”,全国各地近年来蜂拥而起的“掘古”与“造古”背后,既是发展经济、开掘资源的急迫,也反映出文化创意的匮乏。而与国内各地争相祭祀诸葛亮、刘备、曹操等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年轻一代手里把玩的却是外国开发的各款三国游戏,其创意设计不仅早已“深入人心”,演变了原有的三国人物原型,甚至衍生到实物产品领域。

  面对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不仅仅只有复原一条道,如何挖掘宝贵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和其独具文化创意的产业价值,为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助力,的确是很多历史文化名城应当深思的问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